从妈妈带小孩的角度来看 谁让陈为廷变得「没礼貌」?

记者周佩虹特稿

这几天热门话题从反媒体教育部关切,最后变成讨论「礼貌」的重要性,身为一个小一生的妈妈,我当然也很在意小孩子有没有礼貌的问题,撇开政治不谈,但我想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

陈为廷在12月3日赴立法院「备询」,指责教育部长引发正反意见争论。(资料照片东森新闻提供)

儿子两岁多开始,我就把他当个「懂事」的孩子,告诉他「用说的」,而我们也尽量以身作则,会告诉他「为什么不行」、「为什么危险」;等到小孩渐渐长大,很多对他的要求我还是「用说的」,只要说出明确的理由分析利弊得失,大多数时候他会接受;即使他某些时候坚决的要依照自己的意思,只要不危及生命,就让他去试试吧,现在失败总比长大后才挫败要好。

更重要的是,我们家的原则是「大人犯错,与小孩同罪」,说不好听的话、大小都要罚;如果错怪对方,谁都得道歉;我要求他必须回应我问他的问题,但当他发问或提出质疑时,我也会在第一时间提出说明;这应该就是一种大家一律平等的人权吧。

很多人会问,这样的小孩不是很会「应嘴应舌」?对长辈没礼貌?我的观察是,小孩子言行都在反映大人的作为,如果你是用不耐烦的语气对待他,或者是动不动就发脾气,他在对待同辈或甚至长辈,也往往会有这样的行为出现。

当大家都在讨论「抗议学生对教育部长该不该有礼貌」的同时,我想到的却是更深一层的问题,究竟是谁让他们变得「没礼貌」?有人说,最没资格批评的就是立委诸公,还有让他们如此愤愤不平的教育部长;但是谁让他们以为可以这样对待别人?那些曾在节目上高谈阔论的「名嘴」、政论节目主持人、媒体记者、甚至曾经投稿民意论坛的每一个人,抑或是劳工团体、环保团体,任何曾经在公开场合骂过别人的人,都有责任

如果我们可以骂人,为什么他们不能骂人?如果我们可以质疑官员,为什么他们不行?如果我们对别人可以在「他做不好」的情况下「没礼貌」,为什么他们不行?只因为他们年纪小?还是学生?当我们要告诉他们「不行这样」时,谁来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