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6协定要求碳排 新创事业盼能携手厂商
(COP26 启动企业。资料来源/COP26官网)
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缔约方大会会议(COP26)协定出炉,各国需在2022年底前强化「2030年减排目标」,新增多项碳排放监管目标。人工智慧科技基金会执行长温怡玲14日在周报中表示,对很多台湾企业而言,这是迫在眉睫的压力,建议多多善用大数据、AI模型加快进入减排的管理安排。
台湾数位企业总会理事长陈来助亦指出,「管理就是数据,就是演算法」,无论是碳盘查、碳定价、碳中和都跟AI有关系。目前台湾约有十多家新创是以能源云为主,但每家都只负责部分监控,如果能够有一个平台整合集体的力量,未来将是一股新的产业趋势。只可惜,目前的情况是传统产业急于跟上减碳趋势,虽然着急、却找不到方法;而新创虽能提供工具,却找不到合作厂商。
温怡玲说,陈来助于2009年期间担任友达光电总经理,带领团队制造出全球第一台通过碳足迹认证标准的电视机产品,并将台湾电子产业链碳管理经验带入国际标准研订中。因此特别邀请他在周报中分享经验,认识迈向碳中和目标之前,需先注意哪些步骤,以避免标准不一、可信度过低的问题。
在国际大厂、跨国集团纷纷宣示净零目标,「减排」、「净零」(ZERONET)、「碳中和」一夕之间成为国际热门字眼。陈来助表示,许多企业都跟进说自己要做碳中和,却省略了最根本的碳盘查,「如果没有碳盘查,不会知道要从哪边减碳,更别说要买碳权了,根本也不知道要买什么。」
回想2009年完成全球第一台通过碳足迹认证标准的产品时,陈来助的团队耗费许多心力,与500多家供应链厂商进行沟通,启动供应链碳足迹盘查作业,将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周期,包括原料、制造、配送、消费者使用年限、弃置及回收之各阶段碳排放量,均纳入计算。透过碳足迹量化的指标,并自行研发碳足迹计算的e化资料管理系统,是产品碳足迹盘查的最佳案例,
陈来助认为,碳盘查就是了解产品从生产到报废的碳足迹,实际产生了多少碳,台湾刚好是许多品牌供应链的一环,拥有产品的数据,这些数据该如何运用,甚至产生新的商业模式,都是现在就必须开始思考的关键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