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8熱議自願性碳市場 學者建議台灣先觀察

全球节能减碳议题在COP28讨论,包括自愿性碳市场何去何从,今天两场会议分别从政府监管和提高碳权诚信角度切入。中经院碳市场专家刘哲良说,国际标准仍在发展,台湾企业宜先观察。

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缔约方第28次会议(COP28)进入第4天,在各国元首或政府首长参与的全球气候行动高峰会昨天结束后,各式各样的气候相关议题加码登场。

其中,自愿性碳市场(Voluntary Carbon Market,VCM)自2003年推出至今20年,一路成长到2021年达20亿美元市值的高峰后受重挫,国际媒体也调查揭发弊端,质疑成为企业「漂绿」(greenwashing)工具。在此氛围下,COP28期间至少有5场以自愿性碳市场为主题的论坛。

「VCM已经走到十字路口」,自愿碳市场诚信委员会(ICVCM)专家小组共同主席巴拉塔(PedroBarata)在3日上午的论坛说,过去自愿性碳市场未受任何监管,未来政府介入势不可免。

究竟什么是自愿性碳市场?中华经济研究院能源与环境中心主任刘哲良在杜拜COP28现场接受中央社采访解释,强制性碳权是受法律规定必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未被列管强制减量的企业则可以在碳市场交易、自愿减量。

自愿性碳市场的交易标的是「碳权」(carboncredit,又称碳汇,例如能吸收二氧化碳的造林计划就可获取碳权),目前有三种核发主责机关。第一是联合国,但与之相关的「巴黎协定」第6条规定还没有执行细则,各界期待年底前联合国能讨论出来,全球可依其标准重新上路。

第二种是由几个国际独立机构所发,比如世界最大碳权认证机构Verra、多个环境团体合作推出的「黄金标准」等。第三种是包括台湾在内,全世界有20几个地区或国家政府自行发放碳权。

今天COP28两场关于自愿性碳市场的讨论,是以第二种的国际独立机构为主。刘哲良说,这块目前「可说是百家争鸣、彼此竞争,谁有公信力、能否形成共识,还需要观察」。

由欧盟23个会员国及英国资助的「欧洲大学学院」(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EUI)学者波盖西(Simone Borghesi)在上午论坛表示,自愿性碳市场20年来产生的问题包括:透明度不足,使碳权价值有不确定性;无法永久减碳,要一直监控计划成效;还有「碳掠夺」(carbon grabbing),也就是获取碳权的计划未能保证在地社区获益。

这些问题让人开始讨论政府应否介入监管,包括是否管制价格、限制发行机构的数目等。

由企业组成的国际排放交易协会(IETA)国际政策主任波札尼(Andrea Bonzanni)质疑,他说当初是因为政府没有行动,企业自发才形成自愿性碳市场,如今政府的手才要伸进来监管,但问题是该如何管。因为交易是全球的,监管规则也必须是全球性的。

刘哲良说,监管越严会让碳权专案的申请越困难,削弱碳市场的功能,但近期趋势是希望政府监管至少要能确保专案不会被重复计算。

英国「卫报」(Guardian)与德国「时代周报」(Die Zeit)等合作花了9个月调查,在今年1月揭露Verra发放的森林专案碳权有90%是不存在、被重复计算的「魅影」。

在英国政府与自愿性碳市场诚信倡议组织(VCMI)3日下午合办的论坛中,美国和英国的政府代表同声希望自愿性碳市场仍能发挥功能。

自愿碳市场诚信委员会主席纳札勒(AnnetteNazareth)也说,唯有具高度诚信的碳权市场才能成为全球加速减碳行动的助力。

从针对自愿性碳市场的诚信问题就有两个倡议组织来看,问题确实不小。

刘哲良表示,台湾企业购买碳权目的,若是为了抵付将来政府征收的「碳费」、因应环境影响评估的要求等,则「应优先使用国内自己产生的碳权,这会是我们现在主要的游戏规则」。

若是为了符合国际供应链的要求,就可能去买国外的碳权、碳排放凭证,企业自会遵循相关国际规范,例如欧盟「碳边境安排机制」(CBAM)。

至于想投入自愿性碳市场的台湾企业,他建议先观察,因为现在热门的几个国际独立机构都还在发展中,碳权的品质有风险,最好等国际标准形成后再去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