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把印度当中国的谬误

(图/达志影像)

时序进入8月,我们突然看见印度外贸总局宣布,为了推动印度本土的制造业发展,决定限制部分的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伺服器等电子设备进口,这在台湾科技业再次卷起了千层雪。大家才刚从印度以「逃税」为由重罚中国小米的恶梦里惊醒,没想到印度政府变本加厉,这次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制造的PC产品,这当然让布局中国的台湾相关厂商吓出了一身冷汗。

印度政策的改弦易辙真的让人猝不及防,曾经的电动车补贴也是说变就变,外资在资讯落后的情况下个个如惊弓之鸟。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待印度?印度到底可不可能成为第二个中国?

其实印度剑指PC并不是今天才发生的。过去印度就已经持续通过提高对于包括智慧手机、PC等各类整机产品的进口关税,来迫使大家选择进口零部件到印度当地进行组装制造。今年则再加码通过激励政策来吸引海外大厂在印度投资。这种「胡萝卜+大棒」的策略一度奏效,短短数年就成功建立起完整的智慧型手机产业链。不过,相比之下,印度的PC产业始终像是扶不起的阿斗,所以印度政府直接限制了进口,这样的变化对熟悉国际商业运作的企业来说匪夷所思,但对了解印度思维的人来说则早已见怪不怪。

我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很简单,很多人习惯用看中国的方式看待再过来的印度,认为风水轮流转,天时地利人和怎么转好像也该轮到印度了。确实,刚刚超过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国家的印度,从俄乌战争爆发以来,由她引领的第三世界就开始冒出了头来,政治强人莫迪在全球不停穿梭,招商引资动作不断。「印度崛起」被他打造得仿佛就是疫情过后最亮眼的一道光芒。

作为一个人口年轻化的大国,对于希望在中国以外分散风险的跨国企业来说,印度具有致命的吸引力,热衷于投资印度的投资人包括了特斯拉和SpaceX的执行长马斯克及科技巨头Apple,就连新兴市场传奇投资人Mark Mobius也将印度吹捧为「真正的未来」。

但对于怀抱新南向,甚至想前往印度发展的台湾企业而言,印度绝对是一个看着可口,却不容易入口的市场。印度一方面需要外国投资,但内心深处更希望自力更生。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心情如果有序的推动还有机会,但印度人内心深处的唯我独尊却常常会让情况变得复杂难测。

印度最近不断提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保护印度供应商已开始让跨国企业裹足不前。另外,印度的进口关税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2021年印度的简单平均进口关税达到18.3%,远高于美国的3.4%。

最后,众所周知,印度的官僚主义和繁文缛节最是臭名昭著。印度各邦联的权力比美国各州更大更复杂,光是跑个流程就可以把你逼疯。最难也最根深蒂固的难题则是现在的印度产业大亨在各个领域盘根错节的巨大势力。更厉害的是,印度企业家知道怎么说服你跟他们合作,知道怎么软磨硬泡搞定你,知道怎么用MOU让你上勾,但最后待宰的羔羊一定是你。

总而言之,错把印度当中国,肯定将来的吃亏在眼前。首先,那么多人把印度比喻成「外资的坟场」,肯定有它的道理。我一个印度裔朋友就志得意满地告诉我:印度企业家的商场哲学是「占别人的便宜,坑别人的钱,才能显现自己的能力出众。」印度政府的管理哲学更是「印度赚钱印度花,别想一分带回家。」这听起来或许让你莞尔一笑,但如果你不幸成了当事人,那最后满肚子苦水的肯定就是你。(作者为创投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