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的端午节,到底费了多少足疗店大妈

每逢假期,便要掀起一轮关于“如何好好休息”的讨论。

在“调休成特色、双休未必有”的当下,人们又该如何在时间的缝隙中疗愈自己?

“假期,还不够养工伤的”

假日的快乐,被调休毁掉一半。

剩下的一半,又在“怎么比上班还累啊”的感叹中消散。

“假期综合累”现象越来越普遍。而在端午假期大部分地区仍人挤人时,有一波年轻人想开了、放手了。不再沉迷与假日的虐恋,而是把休息玩出了花样。

图源:网络

他们抛弃早咖晚酒的生活模式,热衷起了早八晚趴——

上班凑够八小时,晚上找个地方趴着。

主要原则是应躺尽躺,躺在草坪上午休,躺在咖啡店办公,躺在酒吧里小酌,躺在电影院放空。

图源:

他们致力于开拓每一处空间。但最适合打工人的心灵港湾、精神诊室,莫过于——按摩院、推拿馆、足疗房。

图源:bilibili@滤镜粉碎机

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期间,长沙足疗按摩线上交易额遥遥领先,消费者中95后占比过半。

更多按摩、足疗店乘上这股东风,走上年轻化、全能化的路数——观影、美食、奶茶一条龙,成为澡堂子之后新晋的打工人天堂。

图源:@阳咩咩.

不同品类的按摩场所,还能满足不同爱好者的需求。

冒险者适合泰式马杀鸡,一边放松一边学习功夫。

图源:@QQ莓莓酱

无眠人则热衷精油spa、头皮按摩,靠着催眠的功力美梦一刻。

有人痛到爽,有人睡得香。

最重要的是,在这里可以心安理得做咸鱼,不用动脑思考,只需偶尔翻身。

最最资深的养生人,还有自己的小众避难所:按摩医院。在那里,挂号、排队、按摩、开药......一套流程下来,医保报销花不到50元。

北京西城区按摩医院常年人满为患,大多是年轻面孔。

图源:@尚烦烦

坐班累僵的腰、手机玩直的脖子、嘎吱作响的膝盖......人类零件在医生的手中焕然回春,果然最顶的还是中式。

当然在“躺平”一族看来,休息日也不只一种玩法。

有人躺在家中,足不出户,绝不浪费房租。

图源:@上海骂姐

有人则假装旅游,找个酒店住住。

他们在酒店里看电视、吹冷气,但绝不出门。淡淡地享受一人时光,回血效果超群。

毕竟,只要能换个区域点外卖就可以看作是佛系旅游。

图源:@Jenny

无论躺在何处,对于这群年轻人来说,假日都是治愈身心的时间,祛除班味、挥散累丑、四肢复建、头脑检修。

适当休息,为了更好地出发。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看待假日。

在“躺平派”趁着周末犒劳被班味摧残不已的身体时,另一波年轻人却已经开始剑走偏锋,选择以毒攻毒。

“不能玩到死,就往死里玩”

如果说躺平的年轻人,具有平静的疯感。

那么另一波人则疯得很外化。

在疗愈系之外,还有一种“报复系”休息者。

他们假期过得比上班还累,因为要把“自己失去的全部夺回来”。

有的累,源于对肉体的“摧残”。

比如,平时通勤走不了一点路,但假期却用几小时的车程直达荒郊野岭,手脚并用、徒步冒险、灰头土脸。

图源:

比如,以为射击能够发泄所有对“甲方”的不满,但直到肌无力的肩膀举起儿童弓才发现,连泄愤都有体能门槛。

女团成员射箭

比如,在岩馆吊挂、攀登,一边恐高一边爬,一边怕死一边飞。

比如,错峰特种兵旅游,只用周末两天玩回本——毕竟假是请不了一点。

搏击、桨板、陆冲、打水飘、舞蹈......流行风向不断变换,但永远都有9.9试课的新人。

图源:《乘风2024》

这群四体不勤的年轻人,比公司还压榨自己、比教练还下手狠辣,和世界玩sm,放肆折腾、尽早完蛋。

他们累到全身肌肉酸痛,争做时间管理大师,让上班变成“饶自己一命”的安全词,还倔强地喊:“我非要让身体看看,谁才是真正的主人!”

东亚打工人,连反抗都是“同归于尽”式的。

身体被蹂躏,精神也不能放过。

好不容易捱到的休息日,他们用来玩拼图——1000块起拼,拼到头晕眼花、眼冒金星。

做手工diy,夏天编蒲扇、冬天羊毛毡、春天捏粘土、秋天做香薰......提早开始预防老年痴呆。

图源:@KarenLeung@一盎司雨

有人学习瘾大爆发,假期痴迷考证。

有人将时间用来看电影,宁愿在影院呼呼大睡。

有人热衷剧本杀等桌游,在玩一种开会play。

图源:《脱口秀大会》

有人在假日一早就定闹钟,只为了早醒看网络小说。

工作不一定上心,但假期一定鸡血。

如博主@是美天啊 所说:不是周末休息为了好好上班。而是周末狠狠玩,上班来休息。

图源:抖音@是美天啊

总之,核心要义就是:48小时要被掰成几瓣用。

甚至,网上一度流行过一种“周末延长法”——

图源:新浪微博

据说,周三洗衣、周四清扫,在工作日把房屋打扫干净。周五聚会、做自己喜欢的事,目的是从工作状态中抽离出来。然后再享受可自由支配的周末,在体感上拥有更长时间。

发现了吗?

这群年轻人连休息都像上班一样严阵以待了。

他们打响一场场睡眠保卫战、假日保卫战、情绪保卫战......

在日常各种消耗中,努力建立生活的秩序,试图消除班味,横扫“尸体”、做回人类。

图源:豆瓣

他们有自己定下的假日KPI,要争分夺秒、活得精彩。

硬生生把双休变成了,上四休三。

休息与快乐,并不可耻

精力管理已成为近几年的顶流话题。

周末延长法火遍全网,科学休息术被不断科普,养生成了显学。

朋友之间的祝福,变成了,“腰椎大吉,颈椎如意”。新中式奶茶、中药茶饮代替了普通的果茶、乳茶。下班后泡脚、拔罐成为新兴社交方式。

图源:新浪微博

高能量、好气血关键词,成为网络博主流量密码。

而在,金钱换来休息、乐子盖掉疲惫两种方法之外,很多人也绞尽脑汁,挖掘起了起了免费的快乐。

2022年,走地鸡组织开启“不花钱过100个周末”的实践。

换衣、换物、创造、共享......公共空间与服务开始被广为讨论。

图源:一席

2023年City walk火遍全网.

探索周边、拥抱附近,用双腿感知距离成了最流行的生活方式。

到了今年,朋友圈纷纷刷起,“公园20分钟效应是真的”的感叹——

“公园20分钟效应”源于《心理学前沿》刊登的一篇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实验指出,与自然接触20-30分钟,哪怕什么也不做,也可以减轻压力。

菜市场20分钟,超市20分钟,家务20分钟......引发连锁反应。

逃离有天花板的地方,观草木、拥抱树,也成为了热门的能量疗愈法。

图源:@隔花人

而无论使劲躺还是拼命玩、疗愈还是发疯,各种层出不穷的休息法,都是这一代人时间匮乏、身体疲惫的外化体现。

当代年轻人的累,是隐性的。

他们脑细胞的死亡是显著的。

工作被hr不断盯梢,工资永远跑不过通货膨胀,混杂着坐班打卡的要求、kpi绩效的压力、无效的加班的懊恼、被甲方退回一万次方案的怨气。

班味很浓,偷感很重。

他们的休息,是偶有耻感的。

图源:新浪微博

这一代人,从小接受到的苦难教育都在表彰着:

“累,才是对的。”

上学时不敢请假,工作后不敢生病,裸辞仿佛犯了天条,就业空白期似乎成了“人生的污点”。

休息是不上进的表现,也是道德上的瑕疵。

于是,连假日也不敢让自己太过安逸,毕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被异化成了追逐赛,似乎只有忙碌才能带来安全,只有竞争才能获得认可。

图源:@杜素娟聊文学

但,这届年轻人真的累了。

他们无法沿袭这一套叙事生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

“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当20分钟成为一种实践,假日被拆分成无数gap hour,只能说明在生产力大幅提高、生命时间延长的世界中,人们在为自己而活的时间上仍显得吝啬。

《时间贫困》

于是他们开始用“班味”解构工伤,享受休息的片刻,进行微小的抵抗——

对假日的规划,便是重新获得生活掌控感的方式,反直觉的回血秘籍,以便构成对于“自己是谁”的感知。

在日常中建立坐标,在大自然中鼓振、复原。

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星球,一座广袤的国度。

劳动、变现、创造、改变之外,人之为人最原初的根系,仍提醒着我们去与自然连结,去与自己的身体相处。

永恒的自然,能告知人类:活着不需创造什么,你本就有好好生活的理由。

无论躺还是卷,都不必再因此羞耻。

当然,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些生活方式也是奢侈的。

但好在,我们还可以把握这二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