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支教乱象亟待整治:商业炒作下的公益失真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评论员 宋海琴

暑期将近,不少研学机构推出的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早已售罄,甚至还有候补者正在排队等捡漏——近日,央视新闻曝光了大凉山研学项目的黑暗面,大凉山支教衍生出从宣发引客到高价支教售卖的产业链,公益畸变成一门“生意”。

这些研学项目的宣传“标配”视频里,常常会有大凉山的孩子光着脚,身背干柴走山路,以及挖土豆、生火做饭等镜头。大凉山的孩子被包装成“悲情演员”,成了这些机构赚取暴利的工具。他们的贫困和艰辛被无限放大,用以吸引眼球和流量,并借此推出“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更令人气愤的是,这些商业化的支教项目,往往只关注参与者的体验和证书的获得,而忽视对孩子们的实际教育意义。他们频繁地更换支教团队,打乱孩子们的学习节奏,让他们无法获得稳定、系统的教育资源。这样的支教,不仅无法给孩子们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反而成为了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针对这一乱象,我们必须予以严厉谴责和打击。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和管理,制定更加严格的规范和标准,对打着公益旗号牟取私利的机构和个人进行严惩。同时,推动建立健全志愿者平台,促进支教组织和受支援地的沟通,消除“信息差”,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对于支教志愿者,也应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培训,他们不仅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责任心,还应具备相应的教育技能和素质。此外,我们呼吁更多的专业人士和教育工作者参与到真正的支教活动中来,为大凉山的孩子们提供真正有用、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公益支教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它应该基于爱和责任,而不是商业利益。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提倡“双向奔赴”式支教研学,这既能让大凉山的孩子们获得幸福感、获得感,真正学到东西,也能让志愿者们收获宝贵的成长经验。这样的支教才能真正体现公益精神,让爱心和正能量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值班编辑:肖琳琪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陈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