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制造业产能过剩 恐成七伤拳

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情况,正成为一记「七伤拳」,《华尔街日报》示警,将冲击中国银行业、乃至政府。(新华社)

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议题,不只成为欧美攻击标的,对国内经济副作用似乎也在发酵中,成为一记「七伤拳」。《华尔街日报》报导,从经济数据来看,中国企业在国内外的定价能力正在减弱,利润压力或将持续增加;中国如果持续过度投资制造业,那最终埋单恐将是中国银行与政府。

报导指出,中国第一季经济增速超过大多数人预期,同比增长5.3%,主要归功于强劲的工业产出和出口。但相关经济数据也表明,产能过剩是真实存在,而且可能对中国本身造成损害。

报导解释,虽然中国的工业引擎在1月和2月加速,但在3月却再次减速:产出仅同比增长4.5%,与1至2月里7%增速相比大幅下降。更值得关注的是,第一季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骤降至73.8%,这是自2015年以来最弱的一个季度。

「从量上看,中国3月出口创下近10年来高点。但就价值而言,仅勉强高于2023年10月的水准。」报导直言,企业在国内外的定价能力都在减弱,利润压力可能正在增加。事实上,大陆3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4.9%的数据表现,似乎也可佐证上述说法。

此外,私营部门的制造业投资的外部需求不能很快好转,而中国国内经济仍然疲软,那么最终这些投资将需要放缓。否则就像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现在面临的困境,政府或国有银行将不得不开始以更直接的方式消化向工业部门发放过多贷款的代价。

报导还称,更值得玩味的是产能利用率的细分数据。在中国政府最看好的汽车和电气设备等行业,产能利用率的下降尤为明显。这些行业即所谓的「新质生产力」,包括电动汽车、晶片和太阳能电池板。2024年第一季,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降至65%以下,远低于2016年年中69.1%的上一次低点。

报导也称,如果利润压力开始迫使一些「新质生产力」的产业着手放缓投资,那么政府将有必要推出财政政策,以支撑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