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从海瑞的经历,你就懂了大明朝的3个官场真相
海瑞是大明王朝1566中的灵魂人物,不仅仅是清官或是直臣的代表,从某种角度来说,海瑞的经历从侧面揭示了整部剧的内核与主旨。
张居正和嘉靖认为海瑞是大明的利剑;还是部分官员,如何茂才眼中的官场野人;
那么海瑞到底是什么人?
看懂了海瑞的经历与结局,你就懂了这部剧。
严党和清流都是为自己争权夺利
改稻为桑推行缓慢,小阁老下了一剂猛药,毁堤淹田,没有想到改变了浙江官场的格局。
清流张居正想着让浙江大乱,严党这个脓疮就到了该挤的时候了。
这些清流为了夺权,完全不把百姓当一回事。
可李妃不这么想,要派两个知县去为百姓争一争。得到裕王的认同之后,谭纶顺势举荐了海瑞。
海瑞是一个举人,原本没有机会去做知县。
但是浙江官场大洗牌,此时清流迫切需要一个敢于拼命的人,去和严党去争。
而海瑞是个不怕死的人,在官场上有海笔架的名声。
谭纶担心大孝子海瑞不肯出山,于是张居正开始画大饼,给海瑞戴上了道德的高帽子,让他出山。
如果海瑞做出了成绩,功劳是清流的,美名也是清流的;一旦海瑞折在了浙江,那对清流来说,也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损失,顶多虚情假意的感慨一下,又一个忠良倒下了,然后再物色下一个冲锋陷阵去送死的人。
对于清流而言,海瑞只是一个棋子,损失了也没有什么。
海母曾经问儿子,那么多大官不去争,偏偏让海瑞一个芝麻大的七品知县去争,多讽刺!
所以在大明朝的官场,压根就没有真正的“清流”,清流与严党的区别只在于,前者披着伪善的外衣,后者堂而皇之的以真面目示人,干的都是为己为权为利的事。
官场的唯一准则是利害
海瑞到浙江,就是要顶住了严党执行改稻为桑的国策。
他一到浙江,就显示出强硬的态度,郑必昌、何茂才为了除掉这个刺头,大胆设下通倭计想套住他。
海瑞胆大心细,在牢中苦守等来胡宗宪救兵,才逃过一劫。
沈一石买田,没有想到来到淳安遇到海瑞,他见形势不对,直接将粮食赈灾了。
没有钱搞改稻为桑,朝廷就要抄沈一石的家财。但沈家也没有余粮了,那么朝廷就要派钦差来查,沈一石的钱到底被谁贪了?
不粘锅赵贞吉、谭纶是主审,海瑞、王用汲是陪审,他们一起参与浙江贪墨案的审问。
这是这一场来来回回审问,证词被打回,重新再审,但皇帝始终没有表态,也让海瑞看清了所谓的清流虚伪的嘴脸。
赵贞吉作为清流领袖的学生,深得老师真传。一直揣摩圣意,他时刻将海瑞推到前面,自己躲在身后。
海瑞并不傻,他和王用汲说起,皇上护短织造局,罪责是我的,恶名是皇上的。皇上追查织造局,他既不得罪宫里,又可邀得清名,其用心比郑泌昌更加可诛。
海瑞几次顶着压力,不顾性命之忧的努力,全部都失败了。
让他看清了清流的态度,他们明哲保身,一贯做法让别人冲锋陷阵,他们一面为了逢迎圣意而拆台,一面等待着摘取胜利的果实,一旦情况不妙,立刻缩了回去。
上位者们,要的从来都不是真相,维护的也不是公平正义,而是自己的利益!
可见在大明朝的官场,所谓的公平正义,是上位者忽悠人的话术,真实的原则与规则,是从利害两字出发的。
官场的功利性
严党倒台之后,海瑞被调入京城担任户部主事,见到的是大兴饿殍遍野,地方官与京官却熟视无睹。
这对海瑞的触动很大,他已经看清了大明的问题,是嘉靖。
于是他要上《治安疏》直言天下大弊所在,从根本上挽救百姓于水火。
他提前送走了母亲与怀孕的妻子,同时为自己备好了棺材,他一心求死,就是为了唤醒嘉靖。
海瑞被关进诏狱,好面子的嘉靖让官员们审海瑞,希望他改口。
官员们的反应却是心里想救,表面都要批判。
徐阶对于这篇文章,无法理解海瑞的动机,他作为上位者,既得利益者
作为清流领袖,他又必须有个态度,去营救海瑞。
张居正则是和裕王讨论过海瑞的价值,他是大明的利剑,作为将来改制的不可或缺的人才,要保下来,特别是对付江南士绅集团。
六部堂官以及各级官员都未明哲保身,没有人站出来为他说话。
即使海瑞最后被嘉靖免除了死罪,但他的妻子一路回家乡,难产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救助,所有人都害怕与他有牵连,除了好友王用汲,甚至放弃前途和他一起坐牢。
在大明朝的官场,向来都是当面讲道理,讲格局,讲大义,背地里却只讲功利。
结语
大明官场,无论严党清流,都是为了自己党派利益争权夺利,心中并没有百姓。清流即使嘴上仁义道德说得再好听,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一切话术都是忽悠大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