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奸臣严嵩的为官之道:有些机会,本身就是陷阱

严嵩作为大明王朝的大奸臣,他的为官之道,自然有一些特别。

比如在如何抓住机会的问题上,有些人认为乱世是机会,有些人则认为这是危机;有些人认为遇到明君是机会,而有些人则认为遇到荒淫无度的君主才是机会。

严嵩等待机会的方式,就与常人不一样,在他看来,如果内心没有一个判断标准,有些机会,本身就是陷阱。

严嵩一心想进入仕途,成为一个手握大权的官员,但从他进入官场的表现来看,根本无心功名利禄。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六月,严嵩31岁,他的职位是翰林院七品编修。

这一年,严嵩的母亲病逝,按照明朝的官制规定,他需要回家丁忧守制三年,实际上是27个月。

可是,严嵩却利用这个机会,长期请病假,竟然在家里隐居起来。这一次隐居,时间长达8年之久。

才进入官场,前途一片光明的严嵩,为何选择隐居,放弃仕途了呢?

在很多人看来,严嵩还很年轻,在仕途上前途无量,他离开官场,不是失去升迁机会了吗?

对于什么是机会,严嵩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在他看来,有些机会,本身就是陷阱。

那么,严嵩对机会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

对自己能把控的事情,是机会,不能把控的事情,就不是机会,甚至是陷阱。这就是严嵩对机会的认识。

严嵩选择隐居,是他无法把控机会的原因。

由于正德皇帝朱厚照荒淫无度,信任宦官,导致宦官把持朝政,整个朝廷,一片乌烟瘴气。

严嵩如果回到仕途上,他要想干出一番成绩,只有两个选择:

一是与宦官同流合污。宦官当权,一个官员要想获得发展机会,就必须去讨好当权的宦官,从他们的手中讨到官职。

严嵩虽然不是一个品行高洁的人,但他也不想与宦官同流合污。熟读历史的严嵩,内心非常清楚,讨好宦官,本身就是陷阱,历史上,无论宦官的权力有多大,但都不能获得人心,也都不能长久,他们最终必定会倒台。

二是严嵩没有看到发展机会。不愿意与宦官同流合污,要么就与宦官为敌,要么就保持中立。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一个官员要想保持中立,几乎是不可能的。

况且,当时的仕途上,也没有发展机会,有气节的官员们不停与宦官作斗争,加上皇帝朱厚照不理政务,使得政务荒芜,谁也无心公务了。

在这样的场景下,严嵩要想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以一事无成,但也不要把自己往火坑里推。这就是严嵩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他看来,一个人无论如何有本领,但不能保全自己,最终的结果都是劳而无功,一无所获。

只不过,严嵩后来权倾天下后,逐渐迷失了这样的认识,变得目中无人、飞扬跋扈起来,也葬送了自己。

无论严嵩的结局如何,他能把持朝政20余年时间,也充分说明,他是一个懂得利用机会,并抓住机会的人。

读懂严嵩,就能读懂奸臣、贪官们的生存状态了,从而避免重蹈覆辙,给自己和社会带来灾难。

总之一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学习严嵩的本领,但不能去学习他祸国殃民的奸臣谋略。

参考资料:《钤山堂集》《严嵩传》《南宫奏议》《历官表奏》《嘉靖奏对录》《明史》《明通鉴》等。(图片为配图,为AI生成,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