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压生产者≠净零减碳 碳费政策反商仇富恐成国际笑话

▲ 环境部长彭启明坦言,碳费征收是上任后第一个挑战,最快8月底正式公告碳收费办法,将采取棍子与萝卜并行。(图/记者许敏溶摄)

● Bryant/产业研究与市场策略分析员

环境部即将于7月5日召开第4次碳费审议委员会,相较于前几次会议讨论大方向,外界预期将进入深水区讨论征收情境。然而,目前为止审议委员会对于碳费费率、优惠费率等配套措施尚未有定论,各界对此颇为焦虑。

产业界呼吁政府在未有周延配套前不应太快实施政策,环团则抨击企业私下与行政院、经济部等进行拜会游说,最终让步给予高碳泄漏风险系数、优惠费率等种种缓冲方案。然而碳费费率乃是审议委员会决定,环境部各项草案也是依照外国经验研拟,环团屡屡指控「污染者付费」沦为「污染者优惠」,大有为批评而批评之嫌。

▲ 若碳费政策沦为反商仇富,台湾恐成国际笑话。(图/作者Bryant制作)

「污染者付费」无限上纲?「实质减碳」才是转型重点

政府为贸易暴露产业制定高碳泄漏风险系数,并提供优惠费率鼓励企业提出自主减量计划,真的是让碳费制度从「污染者付费」变为「污染者优惠」吗?

在检视前述观点前,我们需要清楚认知的是,台湾碳费制度现阶段有两大重点。其一在于协助企业因应全世界各大市场陆续筑起的「碳关税」壁垒(包含但不限于欧盟CBAM),透过在本国内先行收取碳费,减少企业前进海外市场时的相关成本;其二,则是鼓励企业尽快安排低碳转型措施,实质达成减碳目标。

考量这两大重点,环境部已经多次表示:「碳费主要目的是加速减碳,同时促使产业转型,并非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意味着台湾碳定价政策重点不在费率高低、征收总金额多寡,而是能否借由碳费价格讯号推动企业的减碳工作。

▲ 台湾碳定价政策重点不在费率高低、征收总金额多寡,而是能否借由碳费价格讯号推动企业的减碳工作。(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环团自然不反对推动实质减碳,但为了创造更高强度的碳定价政策环境,环团越来越倾向使用严厉的批判修辞,将台湾企业描绘为「环境保护长期失衡」、「成本转嫁不负责任」、「予取予求的经济巨婴」,主张合理的碳定价政策不应给予各种优惠,更不需要为了提高企业接受度而提供折扣。

前述论点可溯源自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揭橥的污染者付费原则,今年3月环境部委托英国伦敦政经学院(LSE)的碳费研究报告中,也建议「制度保持简单」与「政策保持严格」,以防碳费政策的优惠措施弱化减碳诱因。然而以上两者都无法证实污染者付费在台湾已经沦为污染者优惠,反倒是与各国制度相比,台湾政策不但不缺「棍子」,而且还没看见「胡萝卜」的踪影。

▲ 与各国制度相比,台湾碳费政策不但不缺「棍子」,而且还没看见「胡萝卜」的踪影。(图/记者许敏溶摄)

►►►思想可以无限大--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云论粉丝团」看更多!

碳费开征如同棍棒招呼 企业修炼低碳体质却被苛刻抨击

棍子与萝卜的比喻,来自新任环境部长彭启明对碳费政策的阐述。目前台湾碳费3项子法说明了碳费征收、适用对象,以及自主减量计划规则。其中本为保护我国产业竞争力、避免国际间碳泄漏、推动自主减量而设计的「高碳泄漏风险系数」与「优惠费率」,竟被环团曲解为「折扣、优惠、大放送」,批评「只有萝卜没有棍子」。然而在政府、学界与产业界看来,所谓的「萝卜」应指仿效欧美日等国施行「发行绿色债券」等政策,在征收碳费的同时鼓励与协助产业顺利转型。

为了防止产业外移至碳管制较为宽松之国家,反而增加全球排碳量,给予高碳泄漏风险产业政策缓冲乃是全球共识。环团知晓碳泄漏此一概念,却屡次批评政府不应给予 0.2 的高碳泄漏风险系数,认为这是将碳费「下杀 2 折」。LSE 报告中提及,保护竞争力和避免碳泄漏的措施应侧重于在不削弱碳价格讯号的情况下,在国内和国外生产商之间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环团据此批判台湾不应过度仰赖优惠折扣。

▲ 伦敦政经学院报告中提及,保护竞争力和避免碳泄漏的措施应侧重于在不削弱碳价格讯号的情况下,在国内和国外生产商之间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图/翻摄自LSE推特)

然而,LSE 报告从未反对提供高碳泄漏风险产业免征额度以及优惠费率,考察欧盟、英国、新加坡、南韩等碳定价先进国家的做法,各国甚至愿意给予高碳泄漏风险产业 100% 免征额度,并且提供许多津贴补助。「台湾碳定价之父」李坚明亦曾公开表示,除了对于高碳泄漏风险的行业别,可以给予 90% 至 95% 的减免幅度,对于愿意自主减量的企业,也应该给予优惠费率。由此可见,台湾 0.2 的高碳泄漏风险系数非但不落后于国际标准,更可说是高于国际标准许多。

讨论优惠费率,也应该意识到这一政策工具与自主减量计划攸关。虽然自主减量计划常被激进的环保人士打上「先喊先赢」、「随便喊价」的标签,但当中依旧设有检核、盘查制度。企业固然可以画大饼、给出不切实际的目标与时程,但如果无法通过盘查、达到减量标准,企业将被取消适用优惠费率、追缴差额。政府自主减量计划草案与 LSE 报告的建言相符:「优惠利率为符合条件的实体提供折扣,减轻碳定价的财务负担。这种降低往往是暂时的,并受采用脱碳计划等条件的约束。」台湾政策框架与国际法规既无不同,优惠费率又尚未定案,环团指摘环境部恐给予产业过多优惠,未免无的放矢。

环保人士呼吁转型才能提升竞争力,但碳费开征无疑是施压污染者减少外部成本、改善生产模式的棍棒。即使政策给予部分缓冲,也只是如同练习武术时配戴护具,避免体质没提升却受重伤,不应被曲解为「污染者优惠」。若是国内企业为了转型陷入经营困难,对于国家社会反而是落入恶性循环。

▲ 打压生产者不等于净零减碳。(图/作者Bryant制作)

引用错误资料鼓动反商舆论 无助于台湾永续发展

由于碳定价政策制定较晚,台湾确实应该加紧推动永续发展。即使产业、环团各执一词,也是为了人类福祉与全球气候变迁议题做良性讨论。然而有些论者援引错误资料,认定台湾碳费政策太过宽松,却不利于稳健减碳工作。

讨论如何制订国家减碳目标,必须先理解到碳定价只是减碳政策工具之一,LSE 报告相当深入评估了三种最适合台湾背景的措施——优惠费率、碳抵换和缓解投资补贴——但环团目前过度聚焦在高碳泄漏风险系数、优惠费率、碳抵换倍率等扣减方案,将之视为「胡萝卜」。扣减方案是为了缓冲国际竞争与民生经济压力,且碳抵换有设定 10% 扣除上限,充其量只是承受碳费棍棒的缓冲护具,真正的「胡萝卜」是产业补贴,惟台湾给予的并不算多。

以最受环团诟病的化石燃料补贴来说,国际能源总署(IEA)指出台湾 2022 年总化石燃料补贴金额约 100 亿美元,约占 GDP1.3%。比照国际货币基金(IMF)对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补贴金额统计(其中无列入台湾,本文台湾部分引用IEA资料),台湾的总化石燃料补贴金额 GDP 占比在全球主要工业国家中最低。

▲ 国际能源总署指出台湾 2022 年总化石燃料补贴金额约占 GDP1.3%,此占比比全球主要工业国家中还低。(资料来源/IMF、IEA)

此外,在环团痛批减碳目标低于国际基准时,也错误连结了碳排放覆盖率与国家减碳目标的关联性。扣减各项方案后实质征收的台湾碳费估算额,并不能直接连结到国家减碳目标,因为自主减量计划的成效也会降低国家总体碳排放。而且碳费只是减碳政策工具的一种,用于节能新设备与新投资的缓解投资补贴、再生能源基础建设等「胡萝卜」,同样会反映在最终的减碳成效当中。

台湾永续发展工作还有许多努力的空间,但我们必须每一步都认真、务实看待,找出有效的做法,而不是抱着错误资料振振有辞。鼓动反商舆论无助于台湾永续发展,真正能降低碳排放的稳健措施,才是守护我们美丽地球环境,帮助台湾企业成为新时代经济巨人的解决方案。

●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