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建议|王焰新院士建议制定国家重大应急关键技术攻关指南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拟提交《关于加强应急管理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的建议》。

王焰新表示,各类灾害事件的发生,给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积极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是有力应对各类灾害、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的根本。当前,大力加强应急管理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尤显必要。应急科技创新能够有效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效率,是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构建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迫切需要;而应急科普工作则能够帮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各类灾害和自救互救知识,有助于实现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的统一,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提高全社会抵御各类灾害事件的综合防范能力。

王焰新指出,首先,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信息化和数据融合程度不高。应急管理的信息化有助于全面提升灾害事件的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预演及实战等能力,对实现应急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践中,应急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这一问题在基层应急组织中体现地更为显著,而且应急管理工作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行业,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数据未能打通,给应急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应急救援装备的针对性和先进性不足。不同的灾种需要不同的救援装备,救援装备与救援需求的匹配是影响救援效率的重要因素。目前,部分救援装备的针对性不够、实用性不强、智慧化程度不够,高精度监测预警装备、新型应急指挥通信装备和信息感知装备、智能无人应急救援装备等比较缺乏。要实现精准救援,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提升救援装备效能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最后,应急科普工作广度和深度不够。应急与科普相结合,不仅是一项特殊的科普实践,也是国家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应急科普的覆盖范围不够,仍有部分地区、部分年龄段的人对区域性、季节性的高发灾害不熟悉,对相应灾害的应急处理措施不了解。此外,应急科普内容缺乏相关科研人员的深层次介入,科普内容还存在简单灌输、流于表面的现象。

基于此,王焰新建议:

一、加强应急管理基础理论创新。建议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一案三制”为抓手,从应急教育体系、应急科技支撑和应急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为应急管理基础理论体系建设提供系统可靠的技术和方法。建议加快布局应急管理领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理论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搭建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

二、突破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卡脖子”关键技术。建议加强应用基础研究,聚焦灾害事故防控基础问题,强化多学科交叉理论研究。开展重大灾害科学考察与调查,整合利用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优势科技资源,加强自主创新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运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灾害态势、打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实施重大灾害事故防治、重大基础设施防灾风险评估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制定国家重大应急关键技术攻关指南,加快主动预防型安全技术研究。依据各类灾害情境下的救援需求,了解各类救援任务的痛点难点,开展救援装备科技攻关。

三、推动应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应急科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以应急管理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引领,加快健全主动保障型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完善应急管理科技配套支撑链条。整合优化应急领域相关共性技术平台,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统筹布局应急科技支撑平台。完善应急管理领域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制度,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的激励机制,推行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助力应急科技成果的落地和推广应用。

四、完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加快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构建应急科技人才网络。完善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体系,培育复合型青年管理人才,提高应急管理专业化水平。建议应急管理部与教育部合作,建立应急管理领域人才培养共同体,并把应急管理学科专业实力较强的高校纳入应急管理部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应急产业创新,以产业集聚人才,用人才发展产业,着力夯实青年产业人才基础。健全应急动员和资源保障机制,增强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化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推进形成“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格局。

五、推进应急科普长效机制建设。平时多科普,“战时”少损失。应急管理部门应推进应急科普长效机制建设,探索把科普纳入应急管理体系,做到“平战结合”。各级政府应重视应急科普场馆、应急演练和应急科普作品创作的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应急科普理念、制度、内容、方法改革创新,将安全素养、应急素养等纳入科学素质建设;针对重大安全等问题,各级政府要提升科普工作应急服务能力,传播优质应急科普内容;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强化科普工作责任意识,加强科普与科研结合、应急科普研究与实践、应急科普作品创作,为开展科普提供必要支持和保障;各地科协应组织发挥跨部门、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跨媒体优势,参与科普应急管理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