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知多少
这是达医晓护的第4548篇文章
你是否有长过水泡?你是否有长过水痘?你身边的人是否有患过这一类的皮肤病?你知道带状疱疹是什么吗?你是否以为带状疱疹只是一种湿疹,又或者就像水痘一样,又或者是季节性疾病,只要涂一些膏药自己慢慢就会好的?
接下来,我会依次对于带状疱疹是什么、带状疱疹的传播方式、带状疱疹的易感人群、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带状疱疹的并发症、带状疱疹的检测方式、带状疱疹与哪些疾病易混淆以及分辨方式以及如何防治带状疱疹一一做出解答。
小故事:陈爷爷最近总感觉肚子上有些刺痛,换衣服的时候查看,原来是长了一些小水泡。陈爷爷也就没当回事,觉得有点痛痛痒痒的时候,陈爷爷会不自主地挠两下长水泡的地方,很快,水泡的面积扩大了,有些地方因为陈爷爷的抓挠破裂了,疼痛感非常明显,就像针扎一样,还伴随有难以忍耐的神经痛。陈爷爷这才感觉不对劲,前去就医,原来是患上了带状疱疹。医生问陈爷爷是否有患过水痘,或者正在使用药物,陈爷爷这才想起来自己曾经因为外孙得了水痘而被传染过,最近又因为新冠阳性初愈,身体免疫能力下降,诱使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次繁殖,这才患上了带状疱疹。
听完了陈爷爷的故事,我就要为大家讲讲带状疱疹那些事了。
带状疱疹是什么 ?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火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季常见。它是由一种叫“水痘-带状疱疹”的病毒感染引起,症状在皮肤上,但实际上是神经系统疾病,可发生于任何感觉神经分布区,属于累及神经和皮肤的常见疱疹性皮肤病。
带状疱疹在幼儿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在成人可表现为为隐性感染,病毒沿感觉神经侵入脊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并潜伏,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带状疱疹的主要表现为沿神经节段分布的红斑、水疱,并伴有疼痛,临床上以胸背段最常见,可高达55%,其次还有腰段、颈段,以及三叉神经分布区域。
研究数据表明,50~59岁的人群带状疱疹的患病率通常在20%左右,60岁以上的人群带状疱疹的患病率通常在40%左右。[2]
小贴士:带状疱疹和水痘都是由一种叫“水痘-带状疱疹”的病毒感染引起,这种病毒侵入人体后,会悄悄沉睡,等待机体免疫力下降之后,再次苏醒。
了解了带状疱疹是什么,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带状疱疹的传播方式吧!
带状疱疹的传播方式
1、直接接触传播
大量的病毒颗粒会存在于带状疱疹当中的液体,当健康的人群接触到水疱当中的液体后就会进行传播,所以在疱疹发出之前以及结痂之后都没有传染性,当疱疹破损后传染性会相对比较强。
2、间接接触传播
当疱疹破溃之后,健康的人群如果和带状疱疹的患者共同使用日常用品,比如毛巾、贴身衣物、洗脸盆等都有可能被传染。
小故事:在陈爷爷就医后一天,陈奶奶发现自己身上也长了水泡,疼痛难忍的疱疹让陈奶奶不禁十分火大。于是陈奶奶跑去质问陈爷爷:“你是不是又用我的毛巾擦手了?”陈爷爷低下脑袋,原来,前几天挠完长水泡的地方,陈爷爷手上沾到了一些疱疹里面的黏液,于是随手擦在了陈奶奶的毛巾上,这才传染给了陈奶奶。当然,更直接的原因是,陈爷爷错误对待带状疱疹,抓挠使其破裂,导致带状疱疹的传播力度大大加强,陈奶奶不被感染才怪嘞。
除了像陈爷爷陈奶奶这样的新冠阳性之后免疫力低下导致带状疱疹,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易感人群,下面让我为大家一一介绍。
带状疱疹的易感人群
1、身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包括老年人、过度劳累的人和久病体虚者等,除了年龄增大这种自然衰老因素外,青壮年如果平时工作紧张、长期熬夜,也会导致免疫力低下,使病毒有机可乘;
2、部分疾病患者:主要包括一些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免疫系统疾病,如红斑狼疮、心脏病、糖尿病、结核病、艾滋病等,此外,做过器官移植的人患带状疱疹的几率也相对较高;
3、患过水痘的人;
4、长期使用某些药物者:主要包括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和类固醇皮质激素者;
5、外伤或精神创伤者:包括各种外伤、烧伤、中毒患者及某些长期精神压抑、情绪低落者。[1]
了解完易感人群,我就要带着大家认知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并发症以及检测方式了。
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
1、发疹前
轻度乏力、低热、纳差(指进食欲望降低,导致进食量减少的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营养不良和体重降低多由疾病、情绪、环境、药物等因素引起)等全身症状,可能伴随轻微的神经痛。
2、发疹后1~3天
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患处一般先出现潮红斑,之后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3、发疹后2 ~3 周
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2]
带状疱疹的并发症
带状疱疹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并发症:
1、后遗神经痛
2、瘢痕与瘢痕疙瘩的形成
3、运动麻痹
4、特殊情况:眼部带状疱疹,会出现前驱的怕光、流泪,沿单侧三叉神经第一支出现的典型带状疱疹皮损,及剧烈疼痛。[4]
带状疱疹的检测方式
1、根据相关症状做出判断
2、做血常规化验,需要注意的是抽血前空腹,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3、对于脱落的细胞进行涂片,做专业的检查
让我们回想一下陈爷爷的故事,他知道自己患上了带状疱疹之前,只是以为自己患了普通的水泡,很快就会好,结果因为自己的抓挠,导致症状越来越严重。因此,了解带状疱疹与相关易混淆疾病的差别也必不可少。
带状疱疹与哪些疾病易混淆以及分辨方式
1.颈肩部及腰腿部的带状疱疹以单侧肢体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上常与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腰椎间盘突出等骨科疾病混。
辨别方式:颈椎病会压迫神经会导致上肢麻木,但无疼痛感。且在CT 和 MRI 等影像学检查中多能找到与症状相对应的神经受压等改变,可与带状疱疹疼痛相鉴别。
2.腹部带状疱疹需要同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疾病相鉴别:右侧腹壁带状疱疹需要同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相鉴别;胸部带状疱疹需要同心绞痛、心肌梗死、胸膜炎等相鉴别。
辨别方式:心绞痛时有胸闷憋气表现,无烧灼瘙痒感。阑尾炎疼痛持续,并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急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可放射到右肩、背部,患者常有轻度至中度发热。
3. 带状疱疹需要同肺尖癌相鉴别,肺尖癌多发生于中老年男性,右侧较左侧多见。95%的肺尖癌患者首发症状为肩部、肩脾骨和脊椎侧缘的局限性疼痛,可向上放射至颈部及头顶部,向下放射至肩胛骨内侧、腋部、胸前部和上臂内侧易与带状疱疹刺激神经引起的疼痛混淆。
辨别方式:肺尖癌的颈肩部疼痛多呈进行性加重和顽固性疼痛,药物不易缓解。
从陈爷爷的故事可以看出患上带状疱疹是一件非常难受的事情,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护。
如何防治带状疱疹
【依据带状疱疹在抵抗力低时容易发作的机理,列出以下几条预防方法。】
(1) 注意保暖不要受凉, 科学饮食, 适当进行运动锻炼, 增强体质。
(2) 注意不要疲劳, 休息时间要充足, 合理休息。
(3) 如有疾病, 及时发现, 及时治疗, 注意要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救治,像陈爷爷一样饱受煎熬,得不偿失。
(4) 接种疫苗(数据显示,接种疫苗三年内,带状疱疹对50~59岁成年人保护效力为96.6%,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保护效力为100%)
【中医的防护方法】
扶正祛邪
【西医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外用药物、止痛药物。
(2) 物理治疗:光疗法。
(3) 神经阻滞疗法:越早开始越好。
【中医治疗方法】
可选择针刺、艾灸、刺络拔罐法、疱疹局部围刺法、梅花针、穴位注射(通常采用维生素B1、B12营养神经)和火针疗法等,还可酌情选用红外线照射、半导体激光、氦氖激光、红光、紫外线照射、微波和中频电疗等物理疗法。[3][6][7]
最后,希望这篇关于带状疱疹的科普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做好防护措施,保护好自己。若您已经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及时治疗。
参考资料:
[1]https://m.baidu.com/bh/m/detail/ar_17353140412625175547
[2]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8%A6%E7%8A%B6%E7%96%B1%E7%96%B9/1382537?fr=aladdin
[3]带状疱疹及其防治[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22, (5):73-74.
[4]黄胜萍1, 廖烈兰2, 方润平3. 带状疱疹并发症的诊治与预防的研究进展[J]. 内科, 2022, 第17卷(3):301-304.
[5]http://jour.duxiu.com/JourDetail.jsp?dxNumber=100411172573&d=4C4B3A5D6B795CBE073909A804792B09&fenlei=1614
[6]魏林.带状疱疹的防治和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04):162-163.
[7]李帅鹏,鲍身涛,李慧文.基于外治六经理论分析带状疱疹的防治[J].北京中医药,2022,41(01):42-44.
[8]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NzcwMTE5NA==&mid=2247485803&idx=1&sn=88298a91edf9329127c103a038f6a8d6&chksm=fd01dd4eca76545834126f59759fce75f929c705a6238568710e23e2c65d862575c7667a2aa5
[9]图片来源于百度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
黄偲琦
专业:康复物理治疗
学号:2022401026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