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博爱座变成道德勒索

(图/翻摄自脸书「爆料公社公开版」)

博爱座是一种很好的设计,但是因为我们缺乏更深层的教育意涵,所以让原本的良旨美意衍生出太多的后遗症,甚至产生我们不愿意见到的社会冲突。尤其这么多年的实施经验,政府似乎也只站在良善的立场来看待这样的问题,没有针对问题做更多的诠释与解决,于是博爱座的存在就变成另类的社会争议。赞成与反对者都坚持己见,反而让博爱座变成无解的议题,而诸多的争议也就随着层出不穷。

其实,一开始在谈到这个议题时,就应该从名词翻译上去理解,因为这个想法也是来自priority,这个字的意思应该是「优先」,也就是有着比较的意义,这背后有更多的自我评价与标准,但是当我们将这个优先顺序变成博爱一词时,就完全变成社会的制约与标准。尤其我们又加上老弱妇孺这样的参考标准,更让博爱座的争议在无形中扩大,因为许多人的外在是无法立即被判断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座与否就成为无解的难题,再加上社会有许多的正义魔人,更让博爱座的问题治丝益棼。

另外,当博爱座变成道德勒索时,问题就更复杂了。因为我们看到所谓的老年人直接「要求」坐在博爱座的年轻人让座已经屡见不鲜,现在居然连不是坐在博爱座的年轻人都被要求让座,这样的情形难道是正常的吗?年纪大被尊重是应该的,但如果是自己要求的,那意义就截然不同了。更何况没有人试图了解这个年轻人的状况,如果真相之前台大篮球队长的骨折,或是北一女学生的熬夜读书,这种肉眼无法判断的弱势,难道就不比年纪大的人更需要休息吗?

所以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在我们的政策背后必须有更深层的教育。就像博爱座这样的理念,基本上应该大多数人是会支持的,但是如果能够让这样的理念更内化,必定会更具意义。也就是说让大家思考「施比受更有福」,能够帮助别人才能凸显自我的价值等等,才让博爱座这样的理念更具意义,否则当博爱座成为社会冲突的源头,甚至造成世代之间隐形的对立,那绝对不是我们乐于见到的结果。

教育的重点当然是宣导,但关键却在「内化」。我们有太多的教育内容都过于表面化,以致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就完全摒弃,这跟社会教育失败有关系,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我们过度的注重分数教育却忽略人格养成的重要,老师在打德育成绩时,如果没有更多的心力与学生互动,最后也只能凭借成绩来做评鉴。

博爱座的议题短期内是没有答案的,但是我们希望教育当局可以在一次又一次的争议中,理解到教育深层意义的重要性,否则当博爱座变成道德勒索,而教育当局却又束手无策时,恐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整体教育感到失望了!(作者为正修科技大学通识中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