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黑鲔鱼成了第13生肖

熟知台湾灯会历史的人都知道,30年前的观光局长毛治国发想,把原本于元宵节时台北各大宫庙展示的花灯,集中展示于中正纪念堂周遭并命名为「台北灯会」,打响了台北灯会的知名度,并成为台湾年度推销国际观光旅游的一大亮点。从维护传统中华文化,发扬创新精神,把几千年历史的元宵节提灯赏烟火提升到发展观光事业,促进庶民经济,这是毛治国当年创意的贡献。

事实上,中国老祖宗发明的天干地支,24节气,到农历新年、12生肖,无不历久弥新,受到广大中国人、台湾人所认同接受,甚至像全球各地华人聚居的侨居地,包括越南、星、马等地对农历新年与12生肖的结合概念都强得不得了。

我们不解,长久以12生肖为主题的台湾灯会传统,何以在此时此刻要被打破?官方说法说为结合地方特色,要把黑鲔鱼主灯留置大鹏湾。既然如此,历年台湾灯会的副灯也具特色,为何黑鲔鱼造型不能当副灯展示呢?这岂不是兼顾传统,两全其美?

当观光局公布新一年的主灯造型改变时,我们看不到决策的正反辩论,我们也不清楚主灯不维持12生肖造型,是仅此一次、下不为例,还是以后要持续下去。若这改变要持续,是否轮到台东时就用释迦造型,轮到苗栗时就用草莓造型?其实主灯维持生肖,副灯及其他广泛创作花灯,都可有结合地方产业特色的发挥空间,过去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们质疑的是,传统与创新之间未必要相互排斥,政府决策过程常欠缺的是公民参与,思维的改变常是首长单一指令下达或是官僚文化封闭空间所决定。

这次台湾灯会主灯不采用12生肖,是屏东县的决定,还是观光局的决定,还是有更高层次的「文化深层」考虑?仍有待新闻界去挖掘。我们注意到民国106年,行政院曾特别指示「台湾灯会要转型升级,要融入更多台湾文化及在地特色」、「台湾灯会最主要是传承及发扬台湾传统文化」。这个政策指导方向丝毫不提元宵节、提花灯是汉朝以来的中华传统文化,只强调台湾文化、在地文化,这是否才是12生肖不再列入台湾灯会主灯的主思维呢?(作者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