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舞台的镁光灯照耀进现实世界——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笔记
热点资讯▕ 知识分享▕ 专业解读
☂ 订阅NewMediaLab ☂
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
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中有这样一句话:“世界是一个舞台,男男女女,演员而已。”(All the world's a stage.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也有过类似的表达:“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利用各种道具——符号(语言、文字、动作、表情)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目的。”
欧文·戈夫曼是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社会学家,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理论取向是符号互动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戈夫曼根据一项在设得兰群岛一个佃农社区所作的实地研究资料所写。戈夫曼将戏剧比拟引入社会学分析,以独特的视角,深入研究日常生活中人们面对面的具体互动细节,并运用戏剧舞台的特有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活动。1959年《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戏剧理论形成与系统化,对美国社会学界产生重大影响。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概述
1. 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G.H.米德的著作。西方学术界曾有人把符号互动分为两派,一是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一是以M·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互动理论源于社会学,也是社会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研究人们面对面的交往与作用以及引起或改变这些活动与过程的主观反映。互动理论贯穿主观主义原则,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由于它关注理解过程中符号的作用,因而也被称为“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的核心观点是,“人类创造与运用符号”。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将符号互动论、“镜中我”理论以及自我呈现等相关理论融入日常生活自我呈现的微观分析当中,并提出“戏剧理论”的概念。
2. 章节脉络
文章一共有六个主要章节:表演、剧班、区域与区域行为、不协调的角色、角色外的沟通以及印象管理艺术。
表演:这一章主要讲述了误解表演、神秘化表演、理想化表演以及前台、舞台设置等社会生活中的“表演”场景。
剧班:相对于个体表演者,戈夫曼把在"表演某种剧情时进行合作的一些人",称之为剧班。他们在表演中互相依赖,他们都了解舞台演出技巧上的秘密,都是“知情人”。
区域与区域行为: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前台和后台两个不同区域的特点以及两区域表演者的行为差异与相互关系。
不协调角色:关于不协调者,戈夫曼在书中提到它有两种分类。一类是“那些使人们带着虚假面具进入社会机构的角色”,包括告密者、托儿、监督人、职业探子和中间人以及无关轻重的人。另一类则是“在表演过程中不在场、但却出人意料地会获得有关表演信息的人”,包括服务专家、密友和同行。
角色外的沟通:两个剧班进行互动时,各剧班成员在分担正式的角色之外进行的沟通和表演。
印象管理艺术:戈夫曼笔下的“印象管理”是通过自己努力地表演使自己以符合人们期待的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并且试图与他人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以保持他的形象。
戏剧理论
戏剧理论又称“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戈夫曼认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拟剧论研究的便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也就是进行“印象管理”。
1. 拟剧论框架
戈夫曼所指的“框架”,是指人们内化了的现存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是一系列的惯例和共同理解,也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舞台上进行演出的依据。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次进行表演,如果能够按照剧本表演就会按照剧本表演,当剧本不明确或不完整时就要随机应变、临时创作。表演框架主要包括:剧本期望、剧情、剧班、表演区域与面具。在戈夫曼看来,人们之间的互动,就是每个人都在表演自己,但不是表现真实的自己,而是表现伪装起来的自己,在他人面前故意演戏,也就是戴着假面具在社会中生活。面具是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相一致的前台行为,是一种角色面孔。
2. 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戈夫曼拟剧论的实质。他提出的印象管理策略主要有:理想化表演、神秘化表演、误导性表演和补救表演。理想化表演是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不一致的行动,而表现出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相一致的行动。神秘化表演是在交往过程中,为了防止表演者与观众交往过密,他们之间要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使观众无法完全了解表演者而深感神秘,从而产生一种敬畏的心理。而为了在与他人互动期间呈现理想化的表演效果,表演者在一定程度上会进行误导性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有时因互动双方无意或者有意的行为会造成表演崩溃,即出现事变,它包括无意动作、不合时宜的闯入、失礼和当众吵闹。未来避免破坏了理想化的形象,这就需要所有参与互动的人进行补救表演。
戏剧理论下的观察类真人秀节目
戈夫曼曾提出“拟剧论”的观点,此观点不仅可以用来分析日常生活,在真人秀节目中更是适用。作为国内首档素人职场律政观察类真人秀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无论是第一季还是第二季,自播出以来便备受关注,无疑是观察类真人秀节目中的一颗新星。这档节目采用“明星观察+素人体验”双重视角叙事方式展开实习生们在律所的职场生活。因此,探讨戏剧理论下的《令人心动的offer》对于更好地了解观察类真人秀节目趣味十足。
1. 拟剧论下的《offer》,“舞台设置”有哪些?
真人秀节目将真实的人性在有限度的范围内置于一个虚幻的空间进行展示,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的情感与表现。真人秀节目在形式与内容上与拟剧要素可以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其中,舞台设置能够为表演者提供表演必要的背景和道具。
“舞台”是人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场所,对于实习生来说,律所是他们“表演”的场所,他们在“律所”的一系列“表演”都被镜头记录下来。演播室是观察团“表演”的场所,他们对实习生的表现与实力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观察团既是实习生们实习生活的观众,也是真人秀节目的“表演者”之一。真人秀节目的观众既是观看实习生们“表演”的观众,也是观察团“表演”的对象。对于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观众而言,节目更像是一部“剧中剧”。作为这档真人秀节目的观众,在欣赏这部“剧中剧”的过程中,不断切换视角。但这些观众并不会像社会生活中的人们一样会与“表演者”现实接触,他们只能通过镜头来欣赏这段“表演”。无论是实习生还是观察团的成员,在节目里,他们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但他们的角色却在特定的情景中展现不同的职能。
2. 《offer》中的“前台”与“后台”
在拟剧论中会有两种表演区域:“前台”与“后台”。“前台”是表演者为了塑造角色,为达到观众预期而进行理想化表演的舞台。人们在“前台”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导致人的“前台”行为中往往含有理想化和社会化表演成分。而“后台”是人们为了保证“前台”的表演而做准备工作的场所,人们通常会在幕后流露出真实的自我。
随着互联网媒体语境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后台”被搬上了“前台”。《令人心动的offer》不仅展示实习生们课题的精彩成果,也展示他们在办公室通宵达旦,为顺利完成课题而辛苦搜证的真实过程。同时,节目也向观众展示带教律师们对实习生们的直接评价。无异于告诉观众,老师如何批改学生上交的作业的全过程。无论哪一个表演者,他们都会借助自身的经验将“前台”营造出“后台”的氛围。在“后台”与“前台”的结合中体现观察类真人秀的“真”与“秀”。
3. 作为“表演者”的实习生,如何进行“印象管理”?
在塑造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时,人们会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以左右他人,戈夫曼将这种行为称为“印象管理”。真人秀节目的纪实性,让许多观众认为真人秀节目中的“表演者”就是他们最真实的一面。除非是恶意剪辑,呈现在镜头前的“表演者”的形象往往比他们真实的形象更加正面。真人秀是“真”与“秀”的联合。8名实习生虽然都是素人,但他们都是经过选拔来的,他们的形象都有着不同的品质,逻辑清晰、开朗直爽或是温柔细腻。实习生们对外表、举止等的管理促使他们最大化地吸引观众的注意,这些运用符号进行的预先设计都能帮助“表演者”获得好的效果,以达到“剧本期望”。同时也呈现出新时代的青年在职场上努力奋斗的精神以及弘扬正义与法治的正能量。
4. 观察类真人秀节目中的剧本管理
剧本设置拟剧剧情得以展开的重要元素。演员表演时会受到剧本的约束与框定,同时也会包含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期待以及用户定义的情景。餐厅的服务员在工作环境中会礼貌、耐心地为顾客服务,同时也会受到餐厅制度以及服务员角色的约束。在节目中,实习生们是实习职员,也是实习律师。他们的课题都是精心挑选的紧紧围绕社会热点事件,寓教于乐,做到娱乐与普法相结合。用热点事件观照社会现实,无论是网络暴力还是职场女性的待遇以及家庭经济纠纷,都会在节目播出后引起观众的讨论与反思。同时,每期节目叙事节奏紧凑,每一个课题层层递进增加难度,每一个环节紧密相扣,在过程中构建人物形象,在悬念与冲突中推动情节发展。根据戈夫曼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良好的“剧本管理”对于真人秀节目的作用不容小觑。“剧本”构思精巧,能够清楚讲述事件,也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与持续关注“表演”。
书中所展现的戏剧理论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与主观色彩,但戏剧理论开辟了一个独特视角去看待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以及在交往中的自我呈现,也让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观察类真人秀节目。随着媒体环境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前台”“后台”或是“印象管理”以及“剧本期望”的内容,都可能出现新的解读。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提供给我们的不是一个单一的观点,而是一个用戏剧分析的办法,一个认识世界的新角度。
秦蓉 | 文字
王孙嫔 | 编辑
陈沐纯 | 责任编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