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自隆》《思想与方法》读书笔记

郑自隆》《思想与方法》读书笔记。(图/爱传媒提供)

【爱传媒郑自隆专栏】

闭户自肃,就是要读书(12)

书名:思想与方法

作者:殷海光

出版:文星书店

年代:1964

殷海光这个人

这是一本老书,老到图书馆未必能找到,这是我大学时代读的书,介绍本书的原因是要正名「意识形态」。

作者殷海光(1919-1969)是台大哲学系教授,是国民党高压统治期的自由主义学者,文章常发表于《自由中国》、《文星》,启蒙民主思想,深受学生喜爱敬重,套句现在的话就是神级偶像;因对学子影响力大,1966年台大受到国民党压力不再续聘,不但不续聘而且形同软禁,1967年哈佛大学邀访,国民党不准出国,更过分的是诺贝尔经济奖学者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访问台湾,因殷海光有翻译其著作《到奴役之路》,想要见殷,国民党亦予阻拦。

40余岁中年失业,只能靠写稿维生,一代学者沦落至煮字疗饥的窘境,压力可想而知,压力引起胃癌,1969年殷海光过世,才50岁。

这本书应是殷海光在台大教授哲学课或逻辑课的讲义,并不好读,他将当时大家很陌生的ideology介绍到台湾,并且神翻译为「意底牢结」。

意底牢结

将ideology翻译为「意底牢结」是比翻译为「意识形态」高明多了,ideology就是抵死不敢挑战的信仰;殷海光在书中解释「意底牢结」是–

群体有不同的组成,如民族、阶层、职业、宗教,各自有不同思想模式,所谓「意底牢结」就是思想模式,也就是观念与信仰的丛结,而观念、信仰丛结形成的意底牢结,是受到群体所在地理、气候、习惯、文化环境的影响。

如果将殷海光的诠释,拆解「意底牢结」,可以找到如下的特征:

1. 意底牢结不是全民共识,而是不同群体间斗争,个别的需求或主张;

2. 意底牢结是思想模式,未必是成文的规定,更可能是默契或长期涵化的规范;

3. 意底牢结是观念与信仰的丛结complex,既是信仰丛结就牢不可破,谁挑战,就要和他拼命;

4. 意底牢结受到地理、气候、习惯、文化、历史、利益的纠结形塑,换言之,意底牢结是群体适应生存的指导方针。

意识形态

台湾社会开始懂「意识形态」是在80年代末期,而且是受到电视广告的影响,我们都同意广告是为了营利,因此社会变迁会影响广告创作,但广告影响社会变迁的案例甚少(七夕情人节、中秋烤肉是广告形塑社会变迁的极少案例),不过这个电视广告却让台湾人对「意识形态」有了错误认知。

这个电视系列广告就是司迪麦口香糖,司迪麦广告奇奇怪怪让人看不懂,说甚么「猫在钢琴上昏倒了」,引起很大回响,而创作这系列的广告公司就叫「意识形态广告公司」,因此当年就有人称这些看不懂的广告叫「意识形态广告」,连大学教广告的老师也这么说,当然这是错的。

接着进入90年代台湾社会进入蓝绿对抗,意识形态更成了负面口号,蓝执政、绿骂「意识形态治国」,绿执政、蓝也骂「意识形态治国」,这是乱骂,任何政党都必须有意识形态,党纲、党魂、主张都是,连蔡英文质问柯文哲甚么是「台湾价值」都是,「台湾价值」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中性名词,未必是负面的。

2021年9月4日国民党主席选举电视辩论,除江启臣外,其余3位候选人朱立伦、张亚中、卓伯源言必称「孙中山」,「孙中山」也是意识形态,只不过这种意识形态在台湾没有市场,而且落伍了;孙文奔波革命时,台湾不属中国领土,其规划建国大纲、建国方略都不包含台湾,其主张五院制,不适合台湾岛国寡民,主张扶持弱小民族独立,更坐实民进党台独意识是孙文创见,而孙文的「抑制私人资本、发达国家资本」更与现代思潮背道而驰;3位候选人在大学读的国父思想、三民主义,是「周世辅三民主义」,而不是「孙中山三民主义」,言必称「孙中山」是在演穿越剧,要将国民党带回百年前。

读意识形态的文章或书都有点难懂,我试着将「意识形态」作简化的诠释–

意识形态是群体(国家、政党、族群、利益团体)为维护本身利益或价值,并与其他群体竞合互动而发展之指导方针,此指导方针是长期策略,不能轻易调整改变,而且是可以诠释各面向议题的「圣经」或「圣旨」。

如果还看不懂,我把它整理如下表,或许就更清晰–

表:意识形态的组成

特征

意义

观察指标

长期性

固定且坚定长期信仰,不会短期间改变。

1. 维持长期信仰主轴的一贯性。

2. 主轴不变,即使调整,也是枝节细则的修改。

工具性

以意识形态为解决现实社会目前问题之基础。

1.认为所坚持之立场,可解决社会目前困境。

2.以现行道德偏好、生活原则形成主张或论述。

3.帮助所属群体在斗争过程中得到现实利益。

整体性

所建构之批判基础,其论点可全面关照政治、经济、法律、社会、伦理各面向。

1.以单一论点(如统独、族群)作为所有问题批判基础。

2.论述结构扣连所有学科,包含科学、美学、法学的实践。

3.形成一套全方位的抽象化政治体系论述,并号称为真理。

阶级性

反应所代表群体或阶级之利益。

1.强化所属阶级的生存机会、归属感与向心力。

2.申述或强化所属阶级生活方式、观念与社会价值。

3.以阶级斗争论述社会变迁。

相对独立性

论点与竞争者有明显区隔,或不屈从传统、迎合多数利益或观点。

1.不附和对手观点,或故意突显与对手不同之立场

2.以特定或偏颇价值判断,做为论述基础。

3.为特定的社会秩序进行辩护,并反对对立团体的思想系统。

作者为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兼任教授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