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C臺灣/設計思考-老師不必是「什麼都知道」

你听过设计思考(Design Thinking)吗?各界都在讨论的设计思考是什么?这套强调「以人为本」地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是如何跨出企业的研发部门,走进知名大学院校,甚至在《108 课纲》浪潮下,成为台湾中小学教师自我增能的一种选择?

「我的孩子没有要成为设计师,也要学设计思考吗?」此文,就教育创新组织台湾童心创意行动协会(DFC 台湾)的工作经验,试着回答有此疑虑的每一个大人,为什么我们应该尝试将设计思考的精神带进自己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教师参与「DFC 设计思考心态工作坊」共同设计出符合108课纲的课程。 图/「台湾童心创意行动协会」提供

设计思考 开放、多元、包容的价值观

不论是从什么样的管道接触设计思考,一般对这四个字的理解大致不脱「以人为本」以及「快速失败、迭代」的创新精神;然而,比起称之为「方法」或「策略」,笔者作为关切教育本质的教育工作者,认为设计思考更是一种谦逊的生命态度,是一种开放且包容多元可能性的价值观。

从企业到教育界都愈发为人重视的设计思考,正是因为其回应了我们身处的复杂世界,不只是一道道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选题。然而,在多数大人服膺升学体制的成长历程中,孩子早已习惯每个问题都有一个被告知的、潜移默化的标准答案,回应每道指令与要求的只剩机械性的反射动作,一位老师曾经苦笑着和我们分享:「小朋友很奇怪喔,你给他三个格子,他就给你三个答案。明明就有更多想法,但就要靠老师引导。」

被教科书制约的孩子,是我们的教育最成功的「产品」,然而在当今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孩子们只会面对更多无前例可循的挑战,许多知识「今天才知道,明天已过时」,如何持续保有开放的心态主动学习,已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备的素养。

第二届DFC 种子学校周颖达主任与伙伴分享教师社群共识。 图/「台湾童心创意行动协会」提供

老师不需要是「能回答所有问题的人」

协会讲师外出带工作坊时,时常问参与的老师:「在这个快速变动的时代,最想送给孩子离开校园后的能力是什么呢?」八成的老师会回答与学科知识无关的能力,像是同理心、好奇心、勇气、独立思考、沟通能力、自信心和挫折复原力。而设计思考的哲学恰恰隐含了许多希冀教育可以更好的老师们的心愿,在《108课纲》素养导向、相对弹性的课程规划里,成为老师们落实个人教育信念的方法。然而,参与坊间设计思考研习或工作坊,多数的体验却时常难以迁移回教育现场,老师们再次感到力不从心,欣喜地以为瞥见攻顶的路线,才迈步,下一秒就又被过程中的重重阻碍打击了信心。

我所服务的教育创新组织致力于陪伴教育实践者将以「设计思考」为基底,揉合进教育脉络里的《DFC 学习法》带进课程设计中。我们相信,比起被动接受教育的孩子,更需要具备设计思考精神的是每一位孩子身边、富有教育责任的大人。有句话说:「想看见什么样的孩子,自己就先成为什么样的大人。」而「改变从自己开始」不只是《DFC 学习法》的「我做得到!」精神想传达给孩子的,更是每一位试图在教育现场作出改变的大人都可以跨出的那一步。

有些老师可能反倒被这样的想法吓跑,怕设计思考的技巧太难,怕自己的理解不到位,也怕被学生或家长问倒——这样的不自信恰恰反应出另一社会对于「教师」角色的误解,我们相信老师不需要是那个能回答所有问题的人,而是那个有耐心陪伴孩子探索各种人生与知识上的问题的人。

第一线教学现场的多重困境

《师资养成理论》认为:「教师的养成,本质上是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对于教与学造成新的领悟与体会的过程,连带地在态度方面也带来新的表现。」在我服务教师的经验里,尽管看见每位教师具备设计思考思维的潜力,但也同时认知到教师在教育现场的职责不只是「教学」,还有进度压力,各种班级经营、亲师沟通、学校行政等复杂问题,这些都在在削减了每一位教师对于教学的热情与创新的动力。

教师作为彼此的支持,不断地反复练习设计思考的心态及操作技巧。 图/「台湾童心创意行动协会」提供

好在《108 课纲》的架构下,不论是国中小弹性课程、高中选修课程的时数增加,或是为了提升教师素养导向课程设计能力所衍生的「教师专业社群」,都让我们隐约看见教育的一线曙光。有些学校开始积极导入外部专业团队入校带领社群共备,教师终于有机会在一个充满支持的社群环境里,尝试多元的探索和体验,尽情尝试教学创新的可能性。

即使探索的过程中充满混乱与不确定,但在社群伙伴的支持及外部专业团队的陪伴下,每一位有志于创新的教师都可以解放自己的设计思考魂,能与教学社群伙伴共创和迭代的创新教育,并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程,真诚地对学生的想法好奇、对学生好奇的事物好奇;在和学生一起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亲身为孩子示范「终身学习者」的典范。

回到文章首段的提问:「我的孩子没有要成为设计师,也要学设计思考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不只孩子要学,孩子身边的大人更要学!

资料引用: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8262/

延伸阅读

>>当老师放下麦克风-课堂会失控?还是会学更多?

>>DFC 台湾/师「陪」计划,陪老师站在教育第一线

>>许芯玮:想看见怎样的孩子,就先成为怎样的大人

Take action!加入《倡议+》

立即加入【倡议+】社团:http://bit.ly/2JtBx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