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的模样--从「红色拿破伦」武元甲辞世说起

刘佳

敌人是一个让人讨厌的词汇,每个人一生中总是与各种各样的敌人相伴。敌人与我们如影相伴,我们与敌人打交道也总是有成有败。每一次的交手,「敌人」总能在我们的头脑中留下印象,你孱弱他就强大,你简单他就阴险,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心中的「敌人记忆」反映出我们自己对自身缺点的认识。我们心中「敌人的模样」正是哪个我们不敢正视的自己。

最近有一个让西方胆寒的「敌人」去世了,这个人就是越南名将武元甲。此君在奠边府大战中,大败法国人,一举结束越法战争。获得了奠边府之虎的称号。在之后的美越战争中,他又让美国人尝尽了苦头武氏战功,让他获得了敌人的尊重,获得了「红色拿破伦」的美誉

美国对这位劲敌态度颇具美国风格。首先,美国人高度认可武氏的才华。尽管也有不少美国将领批评武氏不计士兵生死的作法,但依旧将「红色拿破伦」的美称给了他。

其次,美国坚持对共产党人敌视,但承认武元甲曾经在军事上打败了美国。

反观中国,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新闻报导,「敌人的模样」就不那么丰满,他们大多愚昧龌龊。以最近流行的抗日神剧为例。日本大兵大炮机枪干不过中国义军的士手榴弹,中国神兵用投手榴弹的办法打的日本炮兵没有还手之力;日本人的飞机坦克甚至打不过中国姑娘的支支神箭,几千年传下来的弓箭在几位美女手中威力无穷;而日本的「名将」更是愚蠢不堪,板垣征四郞等在与中国军队的交战中屡屡失手,而让中国军队谈之色变的土肥原贤二,更是被中国的抗日义士玩于股掌之中。对比中国,美国人对敌人的态度及对自己曾经的失败具有一种独特的宽容与尊重,这在很多艺术作品中也有体现。在美国电影里,林林总总历史敌人,不论是法西斯还是共产党,不论是基地组织还是非洲的极端分子,都显得丰满有特点,从《黑鹰坠落》到《拯救大兵瑞恩》美国人的胜利总显得惊险和苦涩。

对比中美两国对「敌人」的塑造,差别非常明显。美国人描绘下的「敌人的模样」具有几个明显特征。

首先,美国人描绘的敌人,「残忍,自私,无耻」但绝不「白痴」。

其次,美国人通常承认,「敌人」也有信仰,也有「牺牲」精神。但总是强调「敌人」的这些「信仰」在美国的「民主自由」面前一定会黯然失色。

而中国人笔下的敌人通常只有「疯狂」而没有「信仰」,不仅「自私、无耻」更是一无适处,在高大的我方面前,敌人特别是「日本鬼子」,更是从智商情商全面低下。

这些差异,反映出中美两国胜利观的不同。

美国人的胜利观,重意识形态,轻政治色彩。在美国人的描绘中,政府军方形象往往并不高大,但美国式的「民主自由」观往往是不可战胜的。每每描述历史上的敌人,美国人更强调美国式「民主自由」如何战胜了对方的「信仰」,但对政府与军方的的胜利,通常并不很津津乐道。而中国人则更喜欢用战场上的胜利印证「信仰」的正确。

美国人喜欢将自己的胜利解释为美国式「民主自由」的胜利,而将自己的失败归于敌人的优秀,所以美国人描绘的「敌人」往往被割裂开来,「敌人」的「信仰」被美国人扫入垃圾堆,「敌人」的才华则被美国人大加赞扬。这种美国式的「大度」事实上是一种过度自信。而中国人描绘的「敌人」,更多的是一种丑化。把敌人塑造的一无适处,这是一种过度的自卑的表现。也许中国的GDP可以成为世界第二,但要在心理上真正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摆脱弱国心态,对中国人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塑造「敌人的模样」是一门艺术,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自信与淡定。其实,没有「信仰」的正确,就不会有战场上最后的胜利,因此美国不应该过度自信,有必要学学中国人的「功利主义」精神;而反观中国,我们把日本人描绘的如此「弱智」,我们自己却与之打了8年,显然丑化敌人就是在丑化自己,承认敌人的优秀也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更应该学学美国的大度。

当然,日本法西斯肯定不能同武元甲,拿破伦相比。但如果有朝一日,中国人也把自己的某位敌人奉为「某某拿破伦」的时候,相信那时,中国不仅会更加强大、自信,中国人也必定会赢得世界上更多国家人民的尊重。

●作者刘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馆员。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