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卖货、推金融商品 这样玩AI不冰冷又精准

(来源/Dreamstime,商周提供)

商周百大顾问团不断电直播,每天邀请一位企业经营者,用45分钟阐述一个营运观念。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AI,且考虑到社会责任、道德范围,将会是下一轮人工智慧的主战场。

iKala 共同创办人暨执行长 程世嘉

用AI精选网红代言,进攻75%消费者的心

社群电商全球市场规模2028年将达到3兆4千亿美元,「以人为核心的成效型行销」即将来临。

传统平台电商是「以货为中心」,讲货、场、人,你要什么东西直接去平台买;社群电商是倒过来讲人、货、场,你滑手机看社群媒体在直播,对方跳出对话框,你直接完成订购。这和网家、Momo完全不同!

有一家「妈咪里啦」,两位妈妈做糕饼,强调低糖无负担,她们只要专注解释商品特色、直播,我们的AI机器人服务了7成对话。限量2百盒月饼,居然1个小时卖完。社群电商做得好,效果就是这样。

网红已经成了新的版面、媒介,调查显示,全球47%消费者花更多时间在社群媒体、特别是关注KOL(意见领袖);台湾民众的消费决策,75%会受到网红广告影响。

既然网红是社群电商的灵魂,那他卖什么效果最好?这时就要AI科技精细分析网红成效,例如过往历程:每则贴文、照片,使用者互动率、粉丝留言按赞数,分析他们适合谈的内容。

以Foodpanda为例,他们想找2百位网红来造势,要去哪里找?又要保证成效好?AI可以。我们从资料库分析照片、贴文,找出适合代言外送、美食的网红。这档行销企画为他们带来超过60万互动数、累计超过1百万追踪人数。

另一例,有家银行要推一张年轻化的信用卡,模式是贴文、贴图分享。AI从资料库四百位网红中选40位,分配预算、同步推广,最后换来新订5百张信用卡的成绩,这企画价值1千万元,成本却只花了2百万元。

我们也从AI学习很多,像是谈理财的网红,意外发现他也可以推美食;而谈美食的网红,推旅游商品有高成交率,这些都是潜在商机。以人为核心的成效型行销,消费者购买意愿增为1.6倍,AI是未来的辅助,要利用它增加服务温度。

亚马逊云端服务AI产品用户体验设计主管 陈翰申

进入第二轮AI战争,应用回到「以人为本」

现在是AI的第二轮战争,进入应用时期,近年多提及「以人为本的AI」,史丹佛人工智慧研究院共同主持人李飞飞说,AI最终目的是增强和加强我们的人性,而不是削弱或取代它。

首先是以人为本(human)。开发中国家,很多女性朋友银行资料不齐全,如果用AI判断要贷款给谁,就造成了性别差异。事实上女性还款能力、完成度是高的,这不只影响社会的公平性、道德问题,也可能影响你对产品判断的精准。对AI「输入偏见」就会导致「输出偏见」,你可能错过非常优秀有还款能力的人,肇因资料不足或有偏差。

第二个是增强(augmented)。像智慧眼镜,你可在眼镜上让Alexa回答你问题,它可能用来接听电话、查看讯息甚至直播、帮助盲人,让人工智慧增强人类技能而非取代。

《哈佛商业评论》提及,如果大家用「取代性AI」短期会获利;但如果越早规画AI与人的关系,长期会获利更多。AI非常懂得判断和观察,问题是AI不容易做决定。今天医师用AI可预期病人会肾衰竭,但安排病床、决定谁主治就很复杂,长期要一个系统能获利,就要规画人与AI的关系。

最后是智力(intellect),人工智慧必须融入更多人类智力的多功能性和细微差别。有个产品叫「痣能达人」,透过超过5千笔的医疗影像做为基础,用聊天机器人模拟皮肤科医师诊断,协助使用者在1分钟内判断你的痣是否有可能是皮肤癌。

如果这个产品还会帮你找医师,究竟是找离家近的医师好?还是适合的医师好?是不是要提醒使用者不要在太暗地方拍摄,以免照片误判?AI终究会回到以人为本,要了解怎么「用」,要问到底在帮客户解决什么问题,不要为了AI而AI,要了解人的关系,以人为中心。

商业周刊17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