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话的性缩力究竟有多强?

前段时间完结的《庆余年2》被网友扒出,取这书名,是因为作者老婆是黑龙江大庆人,作者“想和妻子去大庆,共度余年”。

好好的追剧,突然就被喂了一把狗粮。好好好,敢情《庆余年》的爱情线是东北爱情故事,权谋之争是权力的游戏之东三省大乱斗,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东北呗。

△来源:小红书@鸭鸭娱乐

这其实从取名中也能看出一点端倪,毕竟,谁家皇帝会叫战豆豆啊。

但在东北人眼里,霸总的极限,也就是这样了。

不只是权斗,不论什么事情,一经东北人的描述,那画风都得突变。

当这种奇门武功被用到韩剧翻译上,那梦幻的粉色泡泡,不仅接地气了还可能笑岔气了。

金高银的古早剧《奶酪陷阱》,里面她饰演的女主I人一个,一开始面对缠人的学长,虽然表情娇羞步伐紧张只想赶紧逃离,但嘴里说的却是“闹哪样”。

这句内心戏用东北话吼出去,都能震退当时心怀鬼胎的男主十里地吧。

《我的维纳斯》明明召集了酒窝女神申敏儿和叔圈男神苏志燮,但看这对话,他俩谈的不是恋爱,是二人转,这豪迈度和碴子味,直冲我天灵盖。

网友评论说:东北有自己的刘英和赵玉田。所有的欧巴欧尼,到了东北人手里,都得谈起“乡村爱情故事”。

还有前段时间很火的日漫,最初的漫画名翻译为《北海道辣妹金古锥》,推测是台湾翻译,因为“金古锥”是台语里“很可爱”的意思。

在今年改编成番剧播出后,台湾腔突变成了东北话——剧名被翻成了《北海道辣妹贼拉可爱》。这口音,一看就知道字幕组里没少东北人。

接下来的画风,更是搂不住的得劲儿。第一集叫《北海道辣妹儿贼招人稀罕》,女主确实贼拉辣,在东北话的加持下,更是把初次见面的男主震得一愣一愣的。

上个对比图感受一下,正常口音和东北口音的区别。

脑补一下,伴随着一阵慵懒又撩人的香气,一个凹凸有致的御姐,走到你身边,纤纤玉指轻轻地搭到你肩膀上,朱唇凑到你耳朵旁边,用能感受到她呼吸的距离,对你来了句:你瞅啥呢?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美女杀手带着匕首抵着你的腰部索肾来了,性缩力直接拉满。

有人说,因为地缘优势,日韩剧翻译基本都被东北人垄断了。

但事实上,美剧和欧洲电影,甚至是外文书,也早都被东北字幕组入侵了。

就想问,东北人的就业门路那么广吗?

虽然说东北话的普及率,已经仅次于普通话。难懂指数2,上口指数9,完全没有学习障碍。哪怕是从没到过东北的南方人,都能随口整上两句。

遇到一般的字幕,基本没有理解障碍。

带点特色形容词的,也能读懂。

但偶尔也会遇到一些过于地道的词汇,就算是东北人,也会出现歧义。

比如哈拉。在这里,哈拉的意思是,糖受潮或者放久了产生一股变质的味道。

但!在大连话里,哈拉是形容傻、憨、不明白事理、缺心眼,而且还含有土、土鳖的意思。

一个热知识,在台湾话里,哈拉又是吹牛,说大话的意思。

还有被北京冬奥会速滑男子500米冠军高亭宇带火的“隔路”。

当时听懵了一群同传小哥。外国记者以为翻译设备没电了,其实是东北话把同传整没电了。

最后是拥有十年东北话功底的王濛,get出了翻译精髓,这并不是glue(胶水)的意思,而是special的意思。

不过,隔路这词不能乱用!说自己“隔路”,是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意思。说别人“隔路”,则略含贬义,意思不合群、不上道、不是一路人。

到了《北海道辣妹贼拉可爱》里,又成了有点落后的意思。

还有旮沓、搭嘎、搭噶、搭咕、疙瘩、嘎达、噶达、嘎哈、嘎拉哈……

念起来就好像“张馨予张予曦张雨绮张辛苑张艺兴张歆艺张含韵张梓琳张涵予”的区别。

甚至重音,轻音都有区别。

更难懂的是“五脊六兽、滴里嘟噜、破马张飞、得得嗖嗖、急头白脸、秃了反账、老天扒地、魂儿画儿、提溜算卦”难度的东北话10级词汇,东北人日常说话张口就来,但其他人听到的那一刻,小脑都萎缩了。

谁能想到,中国宫殿式建筑的五脊六兽,在东北的语言系统里,成了“闲得慌”。因为他们觉得屋脊上那六个动物,太闲了……

原来,东北话有时候是拟声词,有时候是象形词。

如果你问东北人一句东北话是什么意思,那你很可能会冒出更多的问号。

之前有人在网上买了瓶润肤霜,用了几天后询问客服:擦完脸沙挺怎么回事?

客服实在疑惑:“沙挺”是什么呢?

热心网友尝试帮着解释,结果越说越说不明白。有说“沙挺”是“蛰挺”,有说是“刺挠”、“火次燎”。最后用一整件事来具象解释:“就是大中午的你骑自行车,把波棱盖儿卡秃噜皮了,然后还出汗淌到卡坏的那块了,那种感觉就是沙挺。”

一顿看下来,明不明白的不知道,但是看出来了:解释一个东北话要用到更多的东北话。

要问东北话为什么有这么多“方言”,那还得从东北地区历史上多次大融合说起。

东北是一个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锡伯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间的融合,必然带来语言的融合。

比如“哈拉”和“隔路”,都是满语音译过来的。

还有埋汰、嘚瑟、咋呼、嘎拉哈、饽饽、萨其马、嬷嬷、哈喇、勒勒、胳肢、挺(很)、克(kēi)、敞开儿、摘歪、个色等等。

而“贼拉”的“贼”其实是音译词,出自朝鲜语,意思是“第一”,发音是“擦贼”,简化为“贼”。噶达则是蒙语,指一个家庭中最小的孩子。

还有不少地名,也是来自少数民族:“齐齐哈尔”出自达斡尔族、“卡伦湖”来自锡伯族、“昌图县”来自蒙族、“佳木斯”来自赫哲族。

另外,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一批来自山东、河北的百姓,踏上了闯关东之路,也影响了东北话的走势。

外部,在清末民国,俄国和日本都有殖民东北的历史,大量的俄国人、日本人曾经在东北生活,有些俄语、日语也融入了东北话中。

比如,东北话中的“抠搜抠搜”,来自日语的“こそこそ”,读作kosokoso。

又例如,东北把下水道井盖称作“马葫芦”,也是来自日语“マンホール”,读作Manhōru,来源于英文中的manhole。音译到东北,可不就成了“马葫芦”。

俄语中的“市场”——базар(bazar),演变为东北方言“八杂市儿”。

还有“笆篱子”,可别以为东北人说“蹲笆篱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笆篱子”的意思是森严壁垒的监狱,来源于俄语полиция。“蹲笆篱子”就是去坐牢。

真是吸收了诸多外来语却又浑然一体、自成一派。

不得不开始对东北话产生了想学之心,毕竟,当你掌握了东北话八级,你可能同时也就掌握了多门语言呢!质疑东北话,理解东北话,爱上东北话。

你遇到过东北字幕组吗?欢迎留言分享你的东北字幕奇遇记。

作者| 壹壹

编辑| 壹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