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出生婴儿易「髋关节脱臼」这2个月份出生风险最高
长庚团队提醒家长,应确实将大腿摆在弯曲外展的姿势。(长庚医院提供/林周义台北传真)
长庚最新研究发现,每年冬天出生的婴儿是较易发生髋关节脱臼而接受手术治疗的族群,其中又以12、1月风险最高,而6、7月出生的婴儿手术发生率最低。(长庚医院提供/林周义台北传真)
1999-2010年各月份婴儿髋关节脱臼手术发生率。(长庚医院提供/林周义台北传真)
天冷把婴儿包紧紧,当心髋关节脱臼!长庚最新研究发现,每年冬天(11-2月)出生的婴儿是较易发生髋关节脱臼而接受手术治疗的族群,其中又以12、1月风险最高,超过千分之0.7,而6、7月出生的婴儿手术发生率最低,不到千分之0.3,显示冬天发生率是夏天的约2倍。该研究成果并已发表在骨科顶级期刊「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林口长庚医院儿童骨科主任张嘉献、台北长庚医院骨科助理教授李伟群医师与台北医学大学台湾考科蓝中心教授郭耿南根据健保资料库进行世代研究,从1296笔脱臼手术资料中发现,每年冬天(11-2月)出生的婴儿是较容易发生髋关节脱臼需要手术治疗的族群,其中以12月及1月出生者风险最高,超过千分之0.7;相对的,夏天6月及7月出生的婴儿手术发生率最低,不到千分之0.3。
张嘉献表示,婴儿出生的前4个月是髋关节快速发育期,大腿被拘限在伸直或靠拢的姿势,会妨碍发育导致脱臼,这种状况又以冬天最常见。婴儿髋关节发育不良是健康的隐形杀手,早期症状不明显,但拖到1岁多演进到脱臼、长短脚、跛行才发现,都需要麻醉下手术复位,才能避免长期的运动困难及髋关节退化疼痛。
近20年来,台湾由于儿童保健政策以及父母对于新生儿筛检的重视,髋关节发育不良大多经早期诊断、吊带治疗而恢复正常,因晚期诊断、脱臼而需要手术治疗的发生率已逐年减少。然而,出生季节对髋关节发育的影响力,在2000年至2010年间仍持续发生,不因公卫政策及照顾品质的提升而改变。张嘉献表示,该现象显示我们可能忽略了什么,除臀位产、家族史、羊水过少、女婴有较高的罹病可能之外,还需加入冬季出生这个好发因子,以避免晚期诊断的脱臼发生。
张嘉献举例,过去北极圈民族及北美印地安人习惯将婴儿绑成直立状态,髋关节脱臼发生率很高,非洲马拉威妇女习惯将婴儿揹在背后做农事,结果脱臼病例很少。气候会直接影响穿着,气温低时长辈会给婴儿包很多层,自然就限缩了大腿活动,造成关节发育不良,脱臼手术的病例增加。
另一有趣现象是,出生后3个月内的平均气温对于手术发生率有最高的相关性,比出生当月气温的影响力还大。李伟群说明,这是因为髋关节发育相当受到后天照顾的影响,台湾11月均温22度,3月均温20度,但11月出生的婴儿却有较高手术率(千分之0.64),原因在经历12至2月这3个月的低温,被裹得紧紧,髋关节脱臼的风险就上升,而3月(千分之0.41)出生的婴儿,也许出生时气温低,但经历4到6月3个月气温回暖,越穿越少,大腿可自由踢动,髋关节脱臼的风险就下降。
李伟群表示,要改善冬天出生婴儿的髋关节脱臼手术发生率,有3件事可以做。首先是以社群媒体或报章杂志教育家长,即使气温低也不要把婴儿大腿包紧裹直,应确实将大腿摆在弯曲外展的姿势,医师诊视婴儿时也要注意穿衣物的方式。另外,还没脱臼的髋发育不良不易由徒手检查出,政策上也应适度放宽髋关节超音波执行的条件,避免遗憾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