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洗腦搏眼球 兒少手機成癮症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98期

文/毕翠丝

现代人几乎手机不离身,如果手机忘记带出门,很多人会心神不宁、坐立难安,近年来,手机成瘾症陆续在世界各国出现;2020年抖音摘下社群平台宝座,在青少年间造成流行,让青少年像掉进流沙中愈陷愈深。

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精神科主任李信谦表示,手机成瘾症另一个新名称是「害怕手机不见症候群」,意思是虽然不见得一定要看到手机,但要确定手机在身边,确保讯息不会漏传或漏接。

资讯大爆发后,很多人担心没办法及时更新资讯,一直盯着手机,手机的讯息不像报章杂志提供完整且有延伸性,有点像葡萄串的概念,看到一个会连到第二个,再连到第三个,加上随时有新的讯息进来,可能又连到另外一串葡萄,让人愈陷愈深,也因为资讯量大,担心自己漏看了些什么讯息,让人欲罢不能,使用时间愈来愈长。

注意力短时间内被满足

抖音娱乐性十足,声光效果刺激花俏,让人注意力在短时间内被满足,抓住青少年的眼球。无厘头、夸张的内容、快节奏的形态,让大众预期很短很快就会看完,正是因为影片短,手指轻滑就能马上切换影片,跟过去看YouTube影片可能要花20分钟,需要有20分钟时间才能坐下好好看,两者心态有别。

一看抖音,时间不知不觉就过了1、2个小时,很容易让人上瘾。李信谦指出,成瘾有几个概念,一、看的量越来越大,二、刺激度越来越小,三、停不下来,一旦真的停下来,身心会出现各种症状,心神不宁、情绪焦虑,需要三个向度同时存在,才称作是「抖音成瘾」。临床上听到一些个案的想法,但还没有明确的个案报告。

「我们在诊间接触到,家长带青少年来就诊,大部分是手机成瘾,少部分以短影音为主,抖音占了很大一部分,看YouTube短节目的也不少。」李信谦说。过去网路成瘾有很多不同类别,一开始类似赌博性成瘾的网路下单,整体而言,所谓网路成瘾的患者,不是对所有影音都照单全收,而是有选择对象,抖音讯息更换快速的机制,的确容易让人着迷。

抖音易让大脑受刺激,带来愉悦感

音乐洗脑、声光花俏、影片短,抖音的机制易让大脑受刺激,带来满满的愉悦感,手指轻滑,一部影片滑过一部影片。由于影片制作快、主题更换快,感觉内容很丰富,事实上资讯量少,尤其内容良莠不齐,某些洗脑神曲藏有不良暗示,让家长不免忧心。

不看手机,还能做些什么?

网路是时代趋势,极端的作法是让孩子完全不接触网路,但孩子不论在生活或是学习上,不可能不使用网路,不可能完全禁止。资讯代替工具的使用,是大家要建立的议题,再来是合理的使用,提供可以使用的素材,与其批评抖音,倒不如看到这个机制具有的吸引力,就像2024大选时,各阵营能立刻抛出议题,创造话题;教育端可以提供有意义的内容,目前有被认证有教育功能或有启发功能的并不多。李信谦的诊间曾收治一名国三的学生,因白天嗜睡妈妈带来就诊,一开始以为是嗜睡症,一上课就开始睡。

离开诊间后,让孩子带上侦测睡眠的腕表,请孩子做睡眠记录,一周后,睡眠记录看来完整,大约十点进房睡,早上六点起床。但是仔细看腕表记录,明显跟孩子撰写的睡眠记录不符,约1~2点才躺平,半夜2~3点有手部活动。

和孩子单独谈话时,孩子坦诚自己有2支手机和1个平板,睡觉时父母收走1支,房间还有1支手机跟平板,平板用来看剧,手机用来接讯息。由于面临高中大考,睡前父母会把手机收走,他虽然不反抗先上床睡,但克制不了冲动,半夜会偷偷起来看手机。

放松训练跟正面转移,有助于放下手机

整个会谈过程,这位国三生坐立难安,不时想看一下手机,表示同学会传讯息来,等一下要去做些什么,甚至说爸妈可能会call他,其实爸妈就在外面等,评估后转介给心理师做认知行为治疗。首先、找出合理的手机使用时间,协助他跟父母沟通,因为不可能完全不用,但也不能用那么凶,亲子间协议出可接受的时间;再来,协助他不看手机时,担心错失讯息焦虑的情绪,做一些呼吸训练、放松训练跟正面转移,孩子学得很快,经过8到9次的心理治疗,能顺利把手机放下来。

整体效果不错,但是遇到暑假待在家中的时间太长,开学后又「进厂维修」,处父母平时工作忙、缺乏玩伴的环境中,暑假不知不觉又放松了。重点在培养生活中其他的兴趣与活动,当孩子不看手机时,还能做些什么?国三生「进厂维修」后,行为又恢复正常,虽然可能复发,经过再次提醒,使用程度不像之前那么夸张,孩子可以自己觉察,使用的时间夸不夸张。

另一名高一生,爸妈为了不让他沈迷于网路,进房间直接拆掉电脑及无线网路,也注销他的手机,亲子关系很僵,孩子冲动起来会摔东西,甚至攻击父母。爸爸曾因跟他抢键盘而受伤,家长也坦诚自己反应过度,明明已经拔掉电脑电源,当孩子一拿起键盘,爸爸觉得他又开始上网感到愤怒,父子发生肢体冲突。

先跟孩子讨论情绪有没有反应过大,高一生觉得都是别人惹他,后来也慢慢看见,在没手机没网路的状况下,他没办法控制情绪。跟孩子讨论使用一点药物,但孩子药物顺从性很低,一阵子就中断,状况好好坏坏,追踪到大学的时候才好一点。

教养的三个提醒

父母可以劝说跟引导孩子,但是没办法限制行为,劝说跟引导仍是被动的做法,有些父母想方设法帮孩子报名一些课程,但效果也有限,比较正向的做法是,想办法创造除了网路以外的资源。

❶打造高品质的日常互动修复关系,比移除孩子的网路更重要:生活中,不妨刻意安排几分钟有温度的谈话,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就愿意多几分钟和爸妈说话,也少几分钟在网路里,同时把焦点放在「我看到你今天只上网2小时,比昨天的时间少」,让孩子觉得「努力有被看见」,就有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❷全家做些好玩有趣的事:全家一起活动,不是强迫性而是大家都喜欢的,就大大减少看手机或网路的机会,例如旅游、露营、骑单车、玩桌游等等。

❸协助孩子发掘兴趣:手做或编织、绘画、打球或溜冰、弹吉他或乌克丽丽,当孩子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乐趣,自然而然减少上网时间,才能走出泥淖。

李信谦提醒,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喜欢彼此连结,需要父母的爱与同侪间的归属感,当有融洽的双向连结,自然比单向性的声光刺激来得更加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