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6万亿化债紧锣密鼓推进,部分城商行“不喜反忧”,担心利息没着落资产规模下降
财联社12月24日讯(记者 梁柯志)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第五轮化债方案陆续落地之时,地方债务压力最大的城商行将面临生息资产减少和营收下降等多重考验。
近日,西北某重点化债地区城商行人士对财联社表示,本来化债政策力度非常大,对地方和银行的支持也非常及时。但现在地方银行比较苦恼的是,地方隐性债务置换只还本金,利息没有着落。
该人士表示,一些地方领导已经给财政部门汇报反映,希望能对化债后利息这块政策有所补充。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11月初曾表示,由于法定债务利率大大低于隐性债务利率,置换后将大幅节约地方利息支出,估算未来五年累计可节约6000亿元左右。
联合资信12月18日发布报告认为,城商行作为地方政府重要的金融资源之一,其在地方债务化解中参与的部分较国股行相比往往资质更加下沉,同时也承担了地方债务成本压降以及期限延长的化债措施,致使其受到风险管理及盈利的双重考验。
据浙商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梁凤洁的测算,受隐性债券置换影响,商业银行2024-2028年每年息差降幅依次为1、3、4、4、5bp,对应商业银行净利润降幅依次为121、242、363、398、432亿元。
城商行地方债务敞口最高,偿债顺序却不占优
在2023年9月上一轮化债政策分析中,浙商证券报告显示,中国广义地方债务总规模约为105万亿元。政府债券余额约为37万亿元,各种城投债务合计约为67万亿元。
截至2023年6月末,上市银行表内地方债务相关敞口规模约为98万亿元,占总资产的36%。其中城商行城投敞口占比最高,国有行占比最低。国有行高层级、低风险敞口占比高于股份行;城农商行区县级占比高。
联合资信认为,城商行作为地方政府重要的金融资源之一,由于地方政府对其自有金融资源调动灵活性强,城商行更多地承接地方弱资质主体债务以及融资等,加之其自身体量有限带来的经营脆弱性等特点,化债相关举措的实施对城商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等方面带来的影响需保持关注。
华北某省会农商行业务人士也表示,化债对地方银行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政策,之前经历几轮的化债,包括期限延长和置换,地方行都全力配合。不过,多数政府平台贷款一直没有纳入风险资产,化债主要是把未来的风险切除,改善预期。
上述西北城商行人士表示,在部分城商行看来,本金归还可以适当延后,而平台欠息某种程度上更迫切。
联合资信报告显示,在2024年上半年,江西、贵州、甘肃和辽宁等样本城商行利息收入同比增速为负数,下降最多的江西超过20%,其余三地降幅为6%左右。
某大型股份行政府项目业务总监对财联社表示,一次性化债的初衷是中央出大头将地方债结清,将水止住,地方和地方银行可能要负责小头,比如之前的欠息。
不过,该人士也表示,一般而言地方银行与地方政府观点倾向一致。有一种情况是地方可能优先将利息给到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地方银行被排到后面甚至可能不负责,对其经营产生一定压力。
平衡中短期利益是关键
北京某大型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对财联社表示,本轮化债思路就是置换本金,但是利息还是要地方负责,当然不少地方政府问题在于其实利息也还不起,只能通过借非标等方式去还利息。
之前贵州等地贷款展期到三十年的情况,其实是连本带息其实都可以往后展。地方政府比较支持这种方式,但并不是所有银行都能接受,因为这种方式是将风险推到未来而且利息也会大幅下降,大概降到2%左右。
总体上两种方式银行都会有损失,如是地方政府置换的话,风险资产就彻底下降,后续补缺口压力不小;如果是展期风险就后置,但当下能保住一部分利息收入。
在发达省份,广东某城商行公司部人士对财联社表示,未了解到地方银行关于化债利息的说法。不过广东隐债基本清零,本轮应该没分配到化债资金。根据对政策的理解,“只能还本不保还息”应该是财政部门的底线。
浙商证券梁凤洁认为,长期来看,地方化债压力减轻后,可以更大力度支持投资和消费、科技创新,有利于商业银行资产更加良性增长。
联合资信发现,由于资产投放增速回升,样本城商行利息收入增速与非重点省份的差距有所收窄。建议在化债背景下,城商行应需从推动业务转型、加强风险管控、强化定价机制和资本管理等多方面入手,采取多种策略。
(财联社记者 梁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