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观察-公共工程减碳准备好了吗?
不过,在推动新制要求揭露产品碳足迹之前,恐怕还有几点配套措施需要厘清。首先,尽管环境部现已公开1,111项碳排放系数,但当中与营建产品有关的资料较少,而且部分公告时间已超过两年至五年的有效时间,例如有超过30项「水泥制品」公告时间在2019年以前,包括预拌混凝土、水泥砂浆等,未必能反映产品实际碳排放情形。
在实务面,不同性质的公共工程的工项类别繁杂,有些产品缺少国内碳排系数资料,或可能因为不同供应商提供的原料制成有差异,使得产品碳排系数不尽相同,未来工程会建立碳排系数资料库,势必得囊括各项目与种类,有可靠的依循标准,让使用者借此了解单项产品的碳排系数,并建立碳排总量。
其次,尽管工程会早在2022年就发布「公共工程节能减碳检核注意事项」,要求各机关订定节能减碳检核机制与目标,但目前只有经济部、内政部、交通部、农业部等部会依循,仍有单位未订定明确减碳目标,试问该如何检视评估成效,甚至进一步进行检讨、调整减碳策略?
再者,外界忧虑的是,工程会计划订定减碳作业参考指引,并将汇整各机关提供的工程产品碳排放系数,建立碳排系数资料库,不过,其中部分资料来自各机关委办的计划案、民间团体及供应商,是否已经经过环境部认证,可以直接作为未来征收碳费的依据?若尚未经过认证,未来是否可能出现扞格,进而造成「一个政府、两套标准」的状况?值得进一步仔细审视。
最后,面对使用低碳建材后,公共工程成本也可能随之提高,各机关必须思考一个重要课题:现行公共工程一再流标、延宕几已成常态,如何避免推动减碳指引后,厂商投标公共工程意愿因而降低,在采购发包上提供充足预算,以鼓励厂商支出研发成本等费用,将是必要作法。
根据估算,我国碳排放量约有1成来自公共工程,且每年台湾政府采购金额高达2.2兆元,其中公共工程就占了逾8,000亿元。
换言之,政府作为全台最大买家,对于碳排影响举足轻重,因此,乐见工程会积极推动公共工程节能减碳政策,包括建置碳排资料库、鼓励厂商自主揭露产品碳排系数等,期许能有效引导公共工程迈向净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