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诠释红旗渠精神

林州市委书记中华

半个世纪以前,中国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1500公里的红旗渠,彻底改变了林州人世世代代贫穷缺水的命运,由此孕育形成的的红旗渠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奋发进取。如今,当这片传奇土地上的人们,在“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的新的目标下再次集合起来,将要创造新的历史奇迹

从上世纪60年代到新世纪,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历任领导都把弘扬红旗渠精神视为己任。未来几年,是林州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建设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群雁高飞头雁县域发展靠书记,今天乘着林州高速发展的列车,我们一起来对话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一起来感知红旗渠精神与红旗渠人,感悟林州与林州人。

本站: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的精神支柱,也是时代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力量有多大的穿越能力,就有多大的推广价值,作为林州红旗渠精神的继承者,你们是怎么深度理解这种精神?

郑中华:上个世纪60年代,是我们中国最艰苦的时期,林州人为了改变这种贫穷落户的面貌,也缘于林州人千百年来对水的渴望,十万大军走进太行山,修建了这样一条人间奇迹,十年的艰苦奋斗孕育了这样一种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这样的红旗渠精神已成为林州的财富。作为一种民族精神,不是哪个领导拍一下脑袋就来的,是老百姓十年的奋斗锻造出来的,有深厚的民族精神和积淀。有一句话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种民族精神也是源远流长的,是一种文化的源头、渊源。太行山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鼻祖和文化的图腾,这是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山峦,远古神话、民族的英雄都源于这座大山上: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几千年来,这些神话以其永恒的魅力昭示着后人,续写着感天动力的新篇章。我们在这种古老的文化记载和传承中,都能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我们平时也讲林州人把愚公移山这样一个远古的神话变成鲜活的现实定格在太行山上,穿越几千年的时空,愚公移山也是我们精神的源头,虽然愚公移山只是一个神话,而且那个年代的文化还不发达,但是,这是一种精神文明的寄托,是一种民族的毅力,在生存中成就了民族韧性的神话了的表现形式。神话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也就在那么一个时代,艰苦的现实、拼搏的精神锻造出了一种民族精神。

这种红旗渠的精神和我们党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抗争年代,八路军在太行山与小日本浴血奋战,体现了我们党领导群众、组织群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群众相信党、依靠党,跟着党死而无憾,这也是党的创业精神,宗旨上说是为民理念的延续和传承。所以红旗渠精神不仅有千百万年的传承和延续的积淀,也有我们党领导群众,战天斗地,困难攻坚、创造奇迹、为民造福这样一种理念的积累。林州在几百年前,历代官员就在致力于改变林州的面貌,所以我们要彻底解决林州根本性的现实困难和问题。

红旗渠精神从远古走来,千万年中历经了从生存到奋斗到发展。俗话说:中国的江山是打出来的,中国的富裕是干出来的,中国道路的走出来的,中国的精神是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红旗渠之所以能成为民族精神,必然有着和时代相容的生命力融汇着时代的元素,让精神走向永恒,让时代焕发出光彩。

本站:也许正是我们有了太行山,有了红旗渠精神,这次我们关注到重修红旗渠,有民间融资和政府投资,关于民间投资涌现了很多朴素的林州人的感人事迹 ,我想这也和我们红旗渠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您可以讲几件典型的事例,让我们进一步了解红旗渠的精神吗?

郑中华:红旗渠是红旗渠精神的一个物质载体,因为创造了物质上的奇迹,红旗渠精神既然成为民族精神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定然是与传统文化、中国人的美德一脉相承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代代相传。而红旗渠精神已经融入我们林州人的血脉,融入每一个林州人的生活和思想,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传统;干的苦、看得远、想得大已成为林州人的一种习惯、一种思维方式。

77岁的申满仓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的一位,几年来自己出钱出工给村里修路,义务当看水员。我们重修红旗渠,这位当年就参加过修建的老人又主动捐款20万元。在林州,致富不忘家乡,不忘父老相亲的事很多,林州这种团结互助,勇于向上的劲头一直很足。

本站:自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秉承“战太行”的精神,以自己的理想、奋斗、坚韧、奉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矢志创业。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赋予了红旗渠精神鲜活的时代特色,您觉得林州人和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哪里?

郑中华:太行山是一座有豪气的山,豪气就是脾气,也是勇气。在林州人身上,一个民族的脾气和勇气,表现的尤为强烈。中国很少有城市,把专门为小推车写的歌作为自己的市歌-----当年修红旗渠,小推车是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歌中唱到:“山里人生性犟,后边来的要往前边放。”意思就是大家一起推车,歇脚时,走在后面的一定要把车放在前边才停下来,就为了不居人后。唱到那个“犟”字,林州人都心领神会:没有这点犟劲,敢在太行山上动土?都说是太行山造就了林州人的脾气,犹如苦难磨砺出的中国脾气。如果林州人没有这样的脾气,必不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如果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脾气,也熬不过千百年的艰难,挺立在世界东方。林州人的脾气又叫“红旗渠脾气”,特点有三:干的苦、看得远、想得大。

林州人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想吃苦,所以林州精神既有远古的渊源,也有一方土地养育的个性。听林州人说林州话,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砸在地上一个坑,在大山深处就是这样一种个性。红旗渠的精神已经融入林州人的血液,代代相传,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力量。就像林州那首《推车歌》中所唱:“只要有一碗糊涂面,也比那吃肉喝酒的气势还要壮啊。”他们对大自然的索取很低,物质要求也很低,但是几千年奋斗积累的能力很强大,因为她已转变为精神力量、文化力量。红旗渠精神已得到了延续传承和弘扬,都融汇到了时代,赋予了时代新的内涵

本站:“十二五”规划期间,林州如何在红旗渠精神的引领下,更好的把握机遇,又制定一个怎样的目标和规划?

郑中华:这关系到红旗渠精神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国家规划中指出精神文化越来越成为我们民族凝聚力和支撑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我们人民的迫切愿望。在当前社会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利益日益多元化的时期,用精神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的力量,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要把弘扬红旗渠精神和党的规划结合起来,抓住这样一个好的舆论氛围,弘扬红旗渠精神,传承红旗渠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其注入强大的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以推动红旗渠精神的强力传播,实现林州美誉度的大提升,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为林州百万人民造就更大的福祉。

突出时代特色,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关键要与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力量上的大爆发,工作上的大推进,全市的总体思路是“首足协力,一体两翼”。这必将使林州像一只雄健的鲲鹏,展翅九万里,腾飞在太行。

守着这样一座大山,我们没有交通的优势,没有上帝的眷顾,我们凭着这股精神,近几年快速发展,进入河南省县域经济排名前八位,进入了郑州辐射圈。由原来的农业城市变成年轻的工业化城市,钢铁、铝电、汽配煤机新能源已成为林州的产业支柱,培育新兴产业,同时发扬自力更新、自主创新、自出研发精神。特别是林州的建筑工队全国有响当当的名声,这就是红旗渠精神造就了林州独有的建筑品牌,在全国建筑市场上的公信力和竞争力是无可比拟的。这都是文化的力量。

作为林州市的市委书记,我自认为是有很大压力的。为林州老百姓办实事,是历代书记的使命,必须担当这种责任,必须担当这种压力,无论是谁来到这,都要接过手中的历史传承下来的火炬棒,希望燃烧的更加辉煌。每一届班子都是很有压力的,你一定干事,干实事,干大事。群众的要求很高,在评价你,在衡量你,等着看你做出什么样的事,能不能对不住林州的红旗渠,能不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本站:近年来,林州的经济发展所呈现的势态怎样?

郑中华:林州这几年的发展积累了很多经验,总结出了自己的道路。红旗渠精神鼓舞着林州人民谱写着“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壮丽篇章。去年,林州的生产总值完成38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完成490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9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8元,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从2006年的全省第20位跃升到第8位。林州十万建筑大军遍布全国,年创造劳务收入27亿元,农民纯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98元,昔日修建红旗渠的小铁炉、小作坊已发展成钢铁、铝电、煤机、新能源、汽配五大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3%,成为经济发展主导力量,引领者林州向现代化城市迈进。近年来,林州立足产业转型,在五大传统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正在着力调整结构,拉长产业链条,整合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工业经济的整天提升和飞跃。如今,正在建设的林长高速、鹤辉高速、晋豫鲁铁路和正在推进的石林高速,打破太行千年屏障,让天堑变通途,使林州成为中原经济区连接晋、冀、豫的重要门户和枢纽,为发展注入鲜活的血脉。林州地处三省交界,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随着交通的不断改善,枢纽作用日益显著。这片开放的投资兴业热土,势必成为太行山麓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站:重修红旗渠,作为领导机关干部,都做了什么?

郑中华:我们成立了水利指挥部,这样大的工程,光靠水利部门和施工部门是不够的,我们成立了“重修红旗渠指挥部。”我亲自担任政委,市长当指挥长,年轻的后备干部直接到一线,前期我们做了小分队翻山越岭做测算和调研,还有许多干部驻村,我们甚至调整了干部考核体系,在这里道德高尚之类的,我们不考核,我们考察干部修了多长的渠道,筹了多少资,建了多少水库,老百姓的土地浇了几遍水,浇地的成本降低了多少等等

本站:感谢书记能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愿林州发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