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交通死傷創新高 學生不願自行上學「因道路被占走」
我国平均每年逾2万名儿童于交通事故中死伤,去年人数更达5年高峰。示意图。本报资料照片
我国平均每年逾2万名儿童于交通事故中死伤,去年人数更达5年高峰。靖娟基金会针对各县市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儿童整体交通安全分数最低县市为苗栗县,而台北市则为六都之中表现最差。此外,目前有7成儿童上下学由家长接送,其中逾5成不愿意自行上下学,主因为「道路都被停车的占走」、「有些车子还是不会让行人」。
根据交通部统计,近5年(2019年至2023年)每年平均有2万3472名6至17岁儿童于交通事故中死亡或受伤,尽管2021年略为下降,但去年却又高达2万6233人次,达到近5年高峰。
靖娟基金会今年4至5月抽选全台22个县市国小,针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考量区域内部交通状况差异,以区域都市化程度将各县市内部分为两层,各县市抽选两2所学校,共发出5080份问卷,回收3353份有效问卷,整体回收率约66%。
调查若以县市来看,花莲县、南投县、台南市及台东县的儿童整体交通安全分数为前3高,而苗栗县、云林县、连江县则位居末位。值得注意的是,六都中的台北市、新北市、高雄市未达平均值,而作为首要之都的台北市是六都之中表现最差的。另将县市分为4个地区查看,排名依序为南部、东部及离岛地区、北部、中部。
此次调查学生住家至学校的步行时间普遍落在20分钟以内,占逾6成,而上下学方式以家长接送为主共占75.3%,24.7%的学生为自行上下学。由家长接送的学生中,有51.2%表示不会想自己上下学,原因包括「路上的道路都被停车的占走了,行人走路有时候会走到汽车道很危险」、「有些车子还是不会礼让行人,直接开过去」、「有许多家长骑机车载学生回家时,常常把机车骑上人行道进行接送」等。
调查也发现「中部」学生对于步行感受度平均分数显著低于其他地区,其中有关「上放学时间学校附近停满车辆,阻碍行走」题目的感受度为步行面向中最低分,为2.63分(介于「经常如此」与「偶尔如此」之间),学生提及原因包括「可以在校园旁设置大一点的接送区」、「希望要去学校的路上不要有一堆车子挤来挤去」。
此外,调查指出,「中部」学生对交通环境与管理措施的感受度平均数皆显著低于其他地区,其中有关「目前的交通环境让我安心上下学」题目感受度为最低分,推测学生对于当前交通环境没有信心,可能原因包括「步行环境不佳,且缺乏自行接送以外的可靠交通方式」,导致民众无法放心让孩童自行上下学,从而让孩童缺乏探索交通环境的机会、经验与技能。
在家长部分,调查发现「北部」、「中部」、「东部及离岛」地区家长对于步行感受度平均数皆显著低于南部地区,其中有关「学校附近人行道上堆放店家杂物或停放车辆」、「学校周围人行空间有中断情形」题目感受度较为低分,家长表示「骑楼或人行道经常被一楼住家或店面占用,或中间有电线杆或电箱,致使行人需行走在大马路上」、「学校附近的人行道上会有脚踏自行车、电动辅助自行车、微型电动二轮车、机车骑乘」、「人行道应落实清空政策,给行人安全空间」。
另外,「中部」地区家长对于汽车机车驾驶人感受度平均数显著低于「北部」及「南部」地区;「东部及离岛」地区则显著低于「南部」地区。其中中部家长在有关「驾驶人会让12岁以下孩童做在汽车前座」题目感受度最低分,东部及离岛家长在有关「安亲班、补习班接送车有超载情形」题目感受度最低分。
靖娟基金会认为,校园周边的通学路段在内的许多人行空间让民众感觉不甚可靠、亟需整顿,民众在人行空间摆放杂物或停车的行为,以及汽机车驾驶的让行文化也有待透过教育与执法提升,并检讨现有交通安全教育与宣导内容是否过多单向传授、背诵的内容,而缺乏逻辑探讨、互动与实际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