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弹丸之地的日本,为什么敢对实力悬殊的美国开战?

1941年12月7日,北太平洋夏威夷瓦胡岛的珍珠港,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183架飞机从日本航空母舰上起飞,直击珍珠港,美国的太平洋舰队面对铺天盖地的飞机,仓促应战,袭击持续了九十多分钟,多艘战舰被击沉或击伤,188架飞机击毁,美军遭受严重损失。

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日军还组织了40万南方集团军,同时向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起兵,硬生生地把驻扎在菲律宾的麦克阿瑟军队击败。

这真把美国政府彻底激怒了,随后美国对日本正式宣战。

用策划袭击的日本海军舰队司令山本的话来说,“一个沉睡的巨人醒来了”。

策划袭击珍珠港之时,日本就得出结论,面对美国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挑起太平洋战争,日本的胜算几乎为零,那么为什么日本依旧作死对美国开战呢?

日本明治维新后,军国主义思想空前膨胀。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崛起可以说是一起成功,其中两次与传统大国的对决,助长了日本的赌徒心态,军国主义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并使日本在侵略道路上越走越远。

1894年,日本和清政府爆发战争,战争开始之前,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会认为日本能赢。

当时清政府依靠雇佣的国外军官,建立了海军部队,也就是强大的北洋水师,这使清政府拥有了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号称远东第一。

但是这场战争只持续了一年,北洋军就全军覆没,就此清政府还在日本的逼迫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并割让了台湾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1904年,日本和苏联的战争同样的结果。

单说领土面积,弹丸之地的日本面对的是横跨亚欧大陆的超级大国,看上去实力悬殊的战争,最后日本不但取得了胜利,还从此跨入了列强的行列。

虽然冒险但轻易得手的这两场战争,使得日本的野心空前膨胀,刺激日本向军国主义道路一路飙升。

日本决定对美国开战,受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因为称霸世界的野心作祟。

还有一点是,当时日本的物资进口受到美国制约和管控,让日本一直怀恨在心。

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部分重工业原材料都是依靠美国输出,像石油、钢铁等军用物资,日本一个岛国,想要国内自给自足完全是天方夜谭。

据记载,美国对日本出口的石油、精炼油、废钢铁、原棉这几种战略物资足足就占了1.5亿美元。可以说,日本的军队完完全全是靠美国武装起来的。

可到了1940年,美国觉察到了日本的野心,开始对资源进行管控。当时的日本只能吃到进口的低质大米,这种大米相当难吃,难以下咽。

就是这种大米,日本99%的民众都要靠这种配给券才能吃到。不仅粮食短缺,日本国内的资源也极度匮乏。

由于石油和煤炭都留作军用,日本老百姓不得不依靠木炭生火做饭。而最让日本头疼的则是日美关系的急剧恶化。

1940年1月,美国开始对从本国工业材料的出口实施更加严格的管控。

五月,珍珠港被指定为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这让日本感到遭受美国军队攻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这一切都让日本非常恼火,要知道日本一直是资源匮乏的国家,很多原料需要进口,当时日本93%的石油都来自美国,而这个时候美国却不断收紧对日本的资源出口,还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

日本当时最大经济来源是纺织贸易,但面对这么大的缺口,工厂师傅手抡冒烟,估计也难以填补。

那摆在日本面前的就只有一条路了,侵略日本将矛头指向了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但令日本没有想到的是,虽然侵华战争非常顺利。

但中国当时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农业国,就算占领了领土也很难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这让日本政府又非常地郁闷,战士越来越多,这窟窿也是越来越大。

到了1941年,日本已经深深陷入了侵略战争的泥沼中,尽管日本在中国战场上节节胜利,但随后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给予日本军队造成了沉重打击。

日本还加紧了对中国西南部边界的侵略,以迫使中国早日投降。但是,因为战争的持续,日本国内粮食越来越紧缺。

再加上美国国内对日本侵华行为非常反感作息,美国政府建议不要跟日本人继续做生意。而此时的日本可谓是进退两难,由于侵华战争不断地扩大日本的人力资源。

迅速见底,大批生产力转向军工业,人手不足,那纺织厂老师傅三头六臂一起抡,冒烟了都没有用。

此时的日本都已经有点迷糊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也就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侵略苏联,因为西伯利亚地区有着丰富的石油和橡胶资源,另一条是夺取英美的东南亚殖民地,抢夺那里资源区。

但是当时的苏联可谓是地大物博,日本攻打苏联,那不就是自取灭亡?

经过多年战争的日本,国库几近空虚,纠结再三,还是决定向东南亚伸出魔爪。其实早在1937年,日本的野心就昭然若揭。

1937年2月,日本占领了海南岛,三月占领了南沙群岛六个。

派兵封锁了天津的租界,强迫英国人来给日本人做事,眼看日本人是越来越多,美国不得不出面制止,以美日商约来要挟日本,让日本开放下游,企图一同进入到中国分一杯羹。

然而试图战胜的日本那时已经看不上美国了,手里有这资源,还有这大片的领土,那我还怕你美国吗?

双方的矛盾进一步增加,而此时的罗斯福也担心会激怒此时的日本,虽然有矛盾,但贸易也只能进行着。

可此时的日本觉得自己行了,开始蹬鼻子上脸了,高调提出要买下美国一家石油产业下的全部的石油产量。

罗斯福直接表示,如果我们不限制日本人,那么美国很有可能将会面临石油供给不足的问题。

在这样的压力下,美国开始对日本的出口进行了一系列的管制,将日本的经济再次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日本的这一波操作可真是往死里作,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日本的经济濒临危机的同一时刻,日本的西部还遭遇了旱灾,粮食收成大幅度下滑,很多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如果此时再继续往南边打,日本都要被拖死了。

在这样局势的压迫下,日本也只好停止南下侵略的方针,可他们仅仅老实了一年,就开始制定了再次南下的计划。

而这次,他们的野心直接对准了英美这些国家,日本认为只要他们出兵印度支那南部,英美两国还不得乖乖地过来跟自己谈判。

这一举动把英美两国激怒了,一度的纵容反而让日本更嚣张。

美国当即就冻结了日本在美的全部资产,并且停止了一切与日本的资源供应。英国也不傻,跟着美国冻结资产和断掉供应链,就连荷兰也让日本的资产全部冻结。

这下日本人傻了,他们没有想过后果会这么严重啊。当地就开始找美国开始谈判,可是令美国没有想到的是,一场阴谋向着美国悄然袭来。

日本在袭击珍珠港前,不是没有忌惮。但是日本想,当年中国清政府和沙俄两个对手不也很强大吗?日本不是也打赢了吗?

所以,还是用赌徒心态决定放手一搏,跟美国开战。

而且,当时美国的精力主要在欧洲对付希特勒,日本想此时再不动手,可能就会丧失天赐良机。

珍珠港不是关键,日本的目的是东南亚,东南亚有石油橡胶以及各种矿产,以及美英荷兰在那里经营了几百年的工厂。

当时的印度尼西亚,一年石油年产量高达800万吨,是日本的20倍,日本人对此垂涎已久。

此前,美国就觉察到日本的野心,明令要求日本从东南亚撤军,面对巨大的资源,日本当然是不肯答应,于是美国一气之下断绝了与日本的所有往来,包括石油,石油对于一个国家是极其重要的,没有石油武器也运行不了,日本的储备根本不够。

那为啥打珍珠港呢?

这是日本夺取东南亚资源地的策略,因为东南亚战争一旦爆发,美国在珍珠港那里的军队肯定会前来支援,倒不如先攻打珍珠港,先下手为强。

于是便实施了震惊中外的珍珠港之战,同时,还袭击了驻扎在菲律宾的麦克阿瑟军队,眼瞅着日本人打过来了,近十万美军和菲律宾守军节节败退,退到一个叫“巴丹半岛”的地方去了,麦克阿瑟也有被抓风险。

美菲联军在巴丹半岛上,足足守了四个多月,这四个月里基本没有得到任何支援,这时就能看出来,日本袭击珍珠港是唯一正确的一步棋。

最后美军弹尽粮绝,只好投降,约八万多的美菲联军被日本人俘虏。

日本人驱使这八万人徒步一百二十里地前往俘虏营地,没有水,没有粮食,看见水源,任何敢靠近的人,都会被开枪打死。

菲律宾靠近赤道,非常炎热,痛苦程度可想而知,战俘们表现出一点不满就会被杀死,沿途到处都是倒毙的美军和菲律宾士兵尸体。

不过这还不是悲剧的结局,在战俘营里日军逼迫着这些人修桥修路,很快又折磨死三万人,最终这近八万人只活下来了一万左右。

珍珠港和东南亚同时被袭,美国人在震惊之余,倍感耻辱,罗斯福总统直接称这天是“一个无耻的日子”。

至此,美国人陷入了歇斯底里的气氛中无法自拔,很快向日本宣战,便开始筹划向日本本土的“报复行动”。

愤怒到极点的美国人,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开始计划对东京进行袭击;

1942年2月,美太平洋舰队多次实施袭击日本的外围岛屿,为发动远程空袭创造了条件。

日本人尽管拿下了东南亚油田,不过没玩多久,美军就已经在太平洋上扭转战局,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硫黄岛登陆等等,日本的末日也就快来了。

最后的结局是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品尝核弹自卫的国家。

通过日本袭击珍珠港,而后惨败的教训可以得出,在做重大决策时,要从多角度来思考该决策会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那个时候,日本因为物资匮乏,只急于寻求新的资源,冒然袭击珍珠港,没有认真考虑可能给自己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

在面对未知的敌人,要调查清楚对方的情况再做行动,然后再结合自身的情况考虑。

结语: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向骄傲自大的日本,根本不了解大洋彼岸的美国的无论从军事装备,还是经济能力都强于自己数百倍,而且拥有了远程攻击的能力,从而错误地发起了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