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哥论球/解读德国新王朝降临之四 技战术进化接缝完美

文/何长发

德国足球素来就有着丰富而又一脉相承的历史,厚实而又与时俱进的基础。虽然青训改革早在2000年就已经启动,但技战术的改革,则到了2005年克林斯曼上任后才真正得到彻底的进行。

▲德国穆勒(中)是闪电战术的攻击执行者。(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2002年世界杯时,德国当时教头沃勒仍旧是坚持传统的战术体系,2004年欧锦赛虽然逐渐做出改变,但总体而言,沃勒的战术改革是不彻底的。饱受英超联赛浸润的克林斯曼才开始了真正意义的改革,改革核心便是废弃德国传统的压迫式的缓慢的层层推进,取而代之的是队员不断地穿插跑动,快速的一脚出球和细腻的小范围配合。甚至可以说,克林斯曼的战术体系简直是二战德军的「闪击战」在足球场上的翻版。

二战中,德军之所以连战连捷,正是因为大胆推进军事战术革新,利用坦克飞机等机械化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冲击对方防线,利用集中地打击力度在转瞬之间将敌军的防线冲得七零八落。而从克林斯曼开始,到接任他的勒夫,这支德国队也正是多次利用前场快速的传接配合,以及闪电般的推进速度,在一瞬间集中火力摧毁对方防线,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奠定胜局

▲德国近10年两任教头克林斯曼(左)和勒夫,在美德战后握手致意。(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一项简单的数据资料证明是,从2006年世界杯到2010年世界杯,三届大赛,德国队共进了40个进球,其中0至15分钟内完成的有7球,16到30分钟内完成的有7球,31到45分钟内完成2球,这些上半场取得进球的全部10场比赛,德国取得全胜!也就是说,德国一旦在开场就取得闪电进球,基本就等于锁定比赛胜局。进攻时不拖泥带水而在瞬间就摧毁对方防线解决战斗。最经典的便是2010年世界杯,4比1赢英格兰,4比0大胜阿根廷,让全世界惊呆了。

在克林斯曼开启的战术改革之下,德国人终于走出黑暗时期而迎来黎明的曙光。但从2006年到2010年,这5年时间里,德国队三次大赛(两次世界杯一次欧锦赛)都没能最终问鼎,换句话说,离当年那支称霸世界的德国战车还有相当的距离。那么差距在哪里?勒夫从西班牙身上摸索出答案:控制力

▲舒尔勒(左)也是德国闪电战奇袭先锋。(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德国人可以狂屠英格兰和阿根廷,但是和西班牙两次大战的情形都如出一辙,那就是中场不管是在进攻端还是在防守端全面失控,任由西班牙在中前场随意的控球倒脚,慢慢打开寻找对方防线的缺口。牢牢控制住皮球,利用接连不断的娴熟传接配合撕开对手防线。勒夫决意,按照西班牙的范本打造出一支全新的德国队,在2014年世界杯圆梦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支踢着控制流,摆着无锋阵容的德国队,虽然没有了疾风骤雨般的进攻,但是稳定性却更高,更加牢牢掌握住场上局势的主动,同时也不乏屠杀表现,首战便是4比0将葡萄牙斩落马下,几乎提前宣布了C罗的死刑。尽管两场淘汰赛2比1胜奈及利亚,1比0赢法国都是用最经济的胜利,以及1比0力克美国,也遭到一定程度诟病,但是事实证明,勒夫的球队并没有全部发力,来到准决赛与巴西之战,7比1的血案,让巴西人度过了痛苦的一天,到此刻所有人都发现,勒夫就是冲着冠军而来的,别无他求,所以在何时该发力何时该留力的选择上,也做的更加柔和。

▲德国首战对葡萄牙完全守死C罗。(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相比走向极端的西班牙传控,德国人的传控更加灵活,不同于西班牙只注重中路传球的传统不同,德国在边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而且由守转攻时的速度也比西班牙更快,在这样的战术下,边路悍将舒尔勒,以及跑位飘忽的穆勒都有着抢眼发挥。冠军决赛中,戈策金子般的进球,正是来自舒尔勒边路的致命一传。

另外,教练之间的传承与相互帮忙带队,也在德国足球的全面复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届世界杯德、美之战颇为吸引眼球,因为场边的两位主帅克林斯曼和勒夫,曾是最完美的搭档。克林斯曼离开时,钦点勒夫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两人多年来的默契,可以做到德国帅位上的无缝对接。如今勒夫也与他的助手弗里克共事多年,还有领队比尔霍夫,未来或许在他们之间又有一次主帅的交接,这种良性运转,对于德国足球的长久繁荣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德国攻守收放自如有完整的战略。(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接收更多精彩赛事,欢迎加入《ETtoday运动云》粉丝团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today东森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