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客”加速乡村游复苏 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 题:返乡“创客”加速乡村游复苏 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新华社记者余俊杰
“疫情有所缓解之后,我这儿的民宿几乎每天都能订满。”正在院落里设计装饰的郭晨慧笑着说。她的家乡在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前进村,过去以种植业为主,村民生活清贫。
郭晨慧前些年从北京辞职返乡创业,通过与村集体签订采购包销协议,精心包装、推介当地特色农产品,助力800户贫困户增收。
农产品销售红火起来以后,今年她又跨界办起了旅游民宿,带动上百名村民就业。“利用本地特色资源开民宿,每年能吸引很多游客,再将农产品做成饭菜供游客品尝,更好地推动了村产业发展。”
随着各地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美丽乡村吸引游客走进绿水青山,也吸引了一批创业者返乡,加速复苏的乡村旅游业成为他们施展才能的舞台,也有效带动了乡亲们脱贫致富。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乡投身乡村旅游创业,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
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 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提出引导社会资本和大学生创客、返乡能人开展“互联网+乡村旅游”等创业项目。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等15部门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大对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行业的针对性政策扶持,推动休闲观光、健康养生、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业态发展,吸纳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打造全域旅游、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绿色产业……各地借助政策红利,依托自身生态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将乡村旅游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助力脱贫攻坚。
在秦岭深处的陕西省柞水县,政府出资整村改造,组织村民学习厨艺和接待礼仪,昔日偏僻的多个小山村如今华丽转身为“高人气”旅游景点。
漫步于柞水县旅游小镇终南山寨,可以看到时尚民宿沿街而立,特色工艺品店鳞次栉比,人流如织的小吃街上吆喝声此起彼伏。
2019年,柞水县共接待游客1015万人次,带动了3500余户贫困户增收,还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返乡创业。
在陕西“茶乡”平利县,当地将发展绿色产业作为工作重点,先后建成16个千亩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了融“登茶山、游茶园、采茶叶、购茶品、赏茶艺”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游线路,带动2100余人返乡创业、就业。
前院开店、后院住人。在安康市石泉县后柳镇,72个易地搬迁户闲置房“变身”72行作坊,竹编店、陶艺馆、榨油坊,一家家特色鲜明的“创客小店”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
如今,乡村游创业形式正日益多元化,创客们从非遗、电商、康养等方面着手,形成“百花齐放”的创业氛围,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村民毛选平凭借掌握的布依族服饰制作、手工刺绣等传统技艺,今年初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成立了文旅公司,为30多名绣娘提供就业岗位和增收渠道。
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南华村,为了给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当地民宿经营者正忙着针对不同游客群体开发新菜品,并增加了露营小站、亲子乐园等配套设施。
今年26岁的退伍军人朱先荣,2018年在家乡江西省安远县双芫乡合头村创办了木艺工作室,他发布的现场手作短视频播放量已突破2800万次,“吸粉”5万多人。
受疫情影响,村里的木耳等农产品一度滞销,朱先荣便干起了直播带货,一个星期就卖出10多万元农产品。他说:“希望将更多的创意变成手工艺品,借助互联网帮助乡亲们销售农产品,带动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