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竹编:指尖纵横的乡愁技艺

10月9日,省级非遗项目华州竹编技艺传承人邢都看正在编制竹产品

精美竹制书签

数十根长竹依土墙整齐堆放,编制好的竹制品散放在水泥地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小板凳上,双手灵巧地挑弄着,不时循着事先留好的孔洞,目不转睛地将一根根竹丝穿引而过……10月9日上午,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南堡村一个农家院里场景引人驻足。

正在编制竹制品的,是70岁的省级非遗项目华州竹编技艺传承人邢都看。岁月在指尖流转,一件件竹制品无声地“诉说”着这里的人们与竹子的故事。“我从14岁开始,就跟着家里的长辈学竹编,已经做了50多年了。”邢都看告诉记者,村里老一辈人都会做竹编,竹制品也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以竹为伴,华州儿女坚守并传承着久远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匠心传承 编就千年竹艺时光

华州区南依秦岭,地势南高北低,是“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半山区县,非常适合竹子生长,有“绿竹千顷”之说。据县志记载:“明时唐村地瘠民贫,有民常习为竹器之艺。”千百年来,静静生长的竹林造就了这片土地的幽雅风貌养育着一代代质朴勤恳的华州人,而竹编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在华州区广为流传。

从明代至新中国成立之初,华州竹编多散于乡村,为家庭副业,主要生产床、椅、桌、书架等二三十种日常用品。1958年,华县竹艺社成立,有职工100多人。1960年,竹艺社高级技师天宝等人曾为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制作竹沙发54套,充分展示了华州竹编的高超水平。1975年,华县竹艺社更名为华县竹艺厂,产品涵盖竹沙发、竹茶几、竹器配套产品及生活用具等,多达百余种,销往全国各地。1977年,华县竹艺厂生产的竹门帘更是远销日本等周边国家

千年时光里,一代代传承竹编技艺的华州人,恬淡悠然、宠辱不惊。农忙种田农闲时做竹编是邢都看和老伴儿的生活日常。“竹编是个细活儿,很费工夫。”邢都看拿起一个编好的马提笼向记者介绍,“编这样一个马提笼,要砍十几斤竹子。天刚亮时取竹是最好的,要带着水汽,等日头上来后竹子太硬,就没有那个柔韧劲儿了。竹节长、挺拔的竹子是最好的材料。背回来的竹子要去节、下料截材破篾……材料备好后,要先编底子,再收边子等,整个下来需要三四天。”凭着热爱与执着,邢都看的竹编技艺越来越精湛,不仅编制速度快、手法多样,编出的竹制品种类也越来越多,小到馍筛筷子笼,大到竹筐竹篮,几乎涵盖所有日常生活用品。如今,他的双手已在漫长岁月中被篾条磨去手纹,变得非常粗糙。而这份传承与热爱也给了他幸福的回馈——目前,老两口靠竹编一年可收入三四万元,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2015年7月,华州竹编技艺因其承载的历史价值、工艺实用价值和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加之其地域特色和深远的影响力,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