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四韵〉诉海棠情怀 网友:您的乡愁不是我的

记者卢映慈/综合报导

文坛大老余光中今晨过世,各方纷纷表达不舍,但余光中的立场偏蓝、偏右派,又支持大中国思想、书写〈乡愁四韵〉等诗作,都以中国作为母亲;甚至批判乡土文学、引起文坛论战,让人诟病是「政治诗人」。虽然放到现代评价,有褒有贬,但「乡愁」的议题论辩仍没有结束。

余光中作品中,常常见到「中国乡愁」的部分,处女诗集《舟子悲歌》中的同名诗作就提到「昨夜,月光在海上舖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在那淡淡的月光下,我梦见脸色更淡的老母」;让民歌手杨弦罗大佑谱成曲子的〈乡愁四韵〉以长江、海棠腊梅作为乡土的意象,也都是属于中国的代表,〈乡愁〉更明确点出「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乡愁情感。

▼影片取自YouTube,如遭删除请见谅。

不过深究余光中的身世,出生在南京,10岁起就因为对日抗战而东奔西,后来又因为国共内战来台,对于「母国」的思念与根在大陆,也能理解,他曾自述「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然而,课本中的「必选」、多涉入政治纷争争议,也让他不只是文坛中人,也卷入意识形态斗争。

身为外文系出身、又到美国留学过的余光中,对台湾的现代文学还是有强烈的影响,当时翻译的《美国诗选》、《梵谷传》都是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作品;冷战期间,在美国的援助之下,他跟其他作家陆陆续续翻译了许多美国的作品、宣扬美国文化,但随着时间转变,他这种化用中国古典诗意象、却又富含西方影子的写作手法不再讨喜,也在文坛上掀起阵阵论战。

▲余光中在10月刚度过90岁大寿。(图/翻摄自余光中数位文学馆,下同)

1977年,乡土文学渐渐兴起、但也引发文坛上认为「流于地方主义」、「有分离主义、主张台湾独立的嫌疑」等,余光中也以一篇〈狼来了〉,暗讽台湾的乡土文学就是中国的「工农兵文艺」、跟共产党相合,引起以「现实主义」、立场偏左派的台湾乡土文学界一片哗然,也掀起最大的论战。最后虽然以「乡土文学也是爱国文学、民族文学」等立场,让论战落幕,但这起事件也成了余光中一生中最被诟病的一点。

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主任须文蔚在脸书上发表悼念文,表示当时余光中接受来自各方的砲轰,只是笑笑的回答「40前,胡适徐志摩梁实秋林语堂等人的经验,也许就是这样吧?这些作家的名字,在左派的新文学史上,固然都被涂黑了,但是当日左联那许多名作家,曾经是活跃的前进的,现在又在哪里呢?」同样是诗人的杨牧也表示,当时余光中写那篇文章,也许没有恶意,只是对文坛的一种担忧。

中山大学专访余光中时,留下的身影。

不过余光中因为常介入政治议题,被讽刺为「蓝营御用诗人」,2012年《经济学人》以「bumbler(笨手笨脚的人,决定常常是错误的人)」形容前总统马英九时,余光中以在翻译界打滚多年的分量,批评媒体翻译错误,认为「bumbler」应是「拙」,也有踏实、负责任和不轻举妄动的精神,这没什么负面的意思,就像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和愚公移山等意思。「宅神朱学恒当时也暗批余光中把自己当「弄臣」,相当可悲。

在PTT论坛上,对于余光中也一直有不同的声音,讣闻出来时,大家虽然仍希望他一路好走,却也不乏「一度以为您的中国是我的中国、您的厦门街是我的厦门街,才发现,您的乡愁不是我的乡愁」等言论,认为课本中长期选入「政治立场正确」的作家,对学生而言,反而是一种文化荼毒,「您字字珠玑下,尽是对台湾文学的打压,我想,真有在看诗的人,应该早早就不再看您的作品了。」

不过立场不同的作家廖玉蕙则认为,「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余光中或许有些想法、做法曾引人争议,但「我敬重他的持续写作毅力、羡慕他虽年高却仍脑筋清晰、也敬佩他长期以来对文学事业与文学教育的敬业与关注」;至少站到讲台朗诵诗时,气场像个巨人,每场演讲、即使只是小小座谈,也慎重其事准备小笔记,不随意轻忽。无论多么大的争议,但坚持自己的立场到今天,也是值得敬佩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