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改编〈乡愁〉谈和平 余光中:文学使人了解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诗人余光中今(14)日病逝高医,享寿90岁。他生前接受媒体访问,建议两岸领导人能够多读对方的诗,因为「政治易使人分离,而文学使人了解。」

大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3年改编〈乡愁〉,感性地说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并强调只要有一线希望,不会放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余光中的〈乡愁〉不仅使人了解,也道尽了一个时代的离散,一群世代的人生。「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一头,大陆在那头。」

▲2014年8月2日上午,余光中在西北大学诗句散文里的乡愁为内容做主题讲座。当时虽然已86岁高龄,但余光中精神抖擞,携同妻子范我存一起亮相,现场粉丝爆棚」。(图/CFP)

家园」(home)和「离散」(diaspora)除了是后殖民文学的论述主题,也是余光中作品意象之一。 他心里有个两岸,创作上也有个「两岸」。梁实秋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年轻一辈的读者看了骆以军将诗以〈弃的故事〉之姿,随着废材时光渐次渗入剧场般的小说。90载的岁月过于静好,再怎么喧嚣,余光中还是回归到自身的孤独,时代稀释了乡土文学论战火药味,PTT八卦板的砲火未歇,但终将归于尘土宁静。正如雷光夏在〈时间密语〉写道,「我曾深深记得看过这样的景象,那是人类文明一点一点崩毁,在时间轻蔑的流动里,极远变得极近,极大变得极微。」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9岁时因抗日战争,开始逃难。他有多篇作品选入两岸三地的大学、中学教科书,不少台湾人许久没有阅读余光中,但仍旧记得余光中。文学是否使人了解,宛如鸡蛋高墙,让人沉默不已。但余光中在2012年11月时,给了前总统马英九一点政治以外的温暖。当时马英九总统到高雄拜会,余光中对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以「bumbler」形容马英九一事给了大家一个新的观点。他认为,「bumbler」可取「拙」之意思,换言之也有大智若愚或愚公移山的精神。马英九深有同感,并首度在媒体公开场合回复「bumbler」争议,表示自己从小读《曾国藩家训》,而「尚诚尚拙」也有此意,自己身为国家元首,不会介意。

余光中〈乡愁四韵〉也在民歌史留下了一页,分别被民歌手杨弦罗大佑谱成歌曲。「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那血一样的海棠红,那沸水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那信一样的雪花白,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的腊梅香啊腊梅香,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那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的腊梅香啊腊梅香。」

时代的乡愁,两岸的乡愁,余光中的乡愁。

版权声明:图片为版权照片,由CFP视觉中国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CFP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