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喊出〈狼来了〉! 余光中把乡土文学打成「工农兵文艺」

▲余光中。(图/翻摄中山大学余光中数位典藏馆)

记者卢映慈台北报导

诗人余光中14日上午惊传过世,各界哀悼之余,以往在文坛引起的论战风雨也重新被提起。1977在联合报副刊,余光中曾刊载一篇长达2000字的〈狼来了〉,内容批判台湾的乡土文学根本是「工农兵文艺」,并用毛泽东的「毛语」来暗指乡土文学的写作者是「共产党」的爪牙

党国统治的氛围下,书写反共文学、中国怀旧文学才是文坛主流,带有强烈在地性的文学处于被排挤的状态,但在1960年代中期后,带有强烈现实主义的「乡土文学」渐渐兴起在台湾的文坛上,也引起两派文人的论战;余光中当年40岁出头,已经在文坛享有名声,这篇直批「工农兵的文艺,台湾已经有人在公然提倡了!」的文章马上引起轩然大波。

余光中在内文提到,工农兵跟公教商都社会支柱,「为什么需要特别突出?」所谓乡土文学,不如改叫大众文学国民文学,强调乡土文学就是一种「工农兵的文艺」的代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明确宣布「工农兵文艺」正是配合阶级斗争的一种文艺,政治才是目的,文艺不过是一种手段,知识份子任务是「长期地合作」,如果响应工农兵「工农兵文艺」,当然便是合作,否则便是反革命

余光中认为,毛泽东所要的,就是「使不适合广大群众斗争要求的艺术,改变到适合广大群众斗争要求的艺术」,对于其他的各种情绪,彻底的「破坏」,才会有新东西,也就是把中国的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彻底破坏,就可以建设起「工农兵文艺」了;北京未闻有「三民主义文学」,台北街头却可见「工农兵文艺」,台湾的文化界真够「大方」。

但余光中也知道,那些「工农兵文艺工作者」一定会认为「这是戴帽子!」却忘了他们抛给其他作家的「奴性」、「伪善」、「贵公子」、「优越感」、「殖民地文学」等大帽子,大概就是所谓「不适合广大群众斗争要求的艺术」。「说真话时候已经来到,不见狼而叫『狼来了』,是自扰,见狼而不叫『狼来了』,是胆怯。」

在文章发表过后,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文坛都认为就是指在乡土文学活跃的陈映真、王拓尉天骢高准等人,一时之间,文坛弥漫着「血腥气」,根据《国立台湾文学馆资料政府党团军方代表以及余光中、尹雪曼文学举行「第二次文艺大会」,最后确立「乡土文学」是一种「爱国文学」、「民族文学」,乡土文学论战也就此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