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改编影视 「职人角色」吸粉助攻

三位影评人郑秉泓(左)、马欣(中)与膝关节(右)分享对出版品改编影视作品的想法。(许文贞摄)

近年包含《做工的人》、《俗女养成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著名的电影电视作品,背后都是改编自台湾的出版品。不过虽然这几年台湾影视不乏精彩好戏,影评人马欣却点出一个关键,台湾虽然有很多职人剧、职人书,「我们却没有创造一个吸引人的职人角色,像是日剧神探伽利略、财前医师古美门律师半泽直树等等。」

马欣表示,台湾的职人作品,往往主要是专注社会事件刑案,诉诸人道关怀观众看完仿佛揹负一个十字架,但不一定会有共鸣有效应。如果能创造一个角色或团队,让观众看完之后,会期待这群人物接下来如何发展,甚至在新的剧出现之前,每个人就对这些角色有情感,这样才能延续戏剧热度,「即使过了十年,观众是还会记得半泽直树。」

文策院「TCCF创意内容大会」举办出版影视媒合推介会,目前已经选出第一波23本媒合书单,像是有推理怪奇元素的《筷:怪谈竞演物语》、李维菁的《人鱼纪》、马家辉的《鸳鸯六七四》、张英珉的《长跑少年》等,更邀来三位影评人郑秉泓、马欣与膝关节,分享对这份书单的感想。

马欣表示,从书单中可以看出,台湾观众期待刑事侦查、恐怖惊悚、言情纯爱和青春四种类型的戏剧,「戏剧的这四大命脉如果有抓到,又跟大众时代吻合贴切,就很容易成功。通俗和大众文学的改编其实最考验基本功,也最能建立产业炼和人才,保持影视产业的活络。」

膝关节则表示,近年台湾电影圈重要的改编案例,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为例,「以前会认为电影应该要改编经典文学,才是体面的事。也有人对九把刀的书写意见,认为那不是文学,只是网路小说。但其实只要你的写作和用字遣词能让民众感觉,就是好的作品。」

郑秉泓表示,他对社会性题材感兴趣,过去许多改编基于商业考量,会选择类型小说,但今年像是《做工的人》,接近报导文学、又偏向散文,但制作团队在这么多短篇中找到一个好的主轴,再用其他人物的故事去丰富他,是一个好的改编策略,能掌握原作气氛,又是一个独立的作品,「期待更多社会类型的作品有机会搬上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