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改编微电影 扩大文学影响力
金沙散文奖作品改编微电影,由上海旺时文化公司总监张心瑜颁奖给泉州师范学院团队,得奖团队指导老师吴孟轩(右)恰好是台籍讲师。(主办单位提供)
金沙书院两岸散文奖昨天同时颁发两岸首见的散文作品改编微电影奖项,3部得奖散文面向两岸大学生征集改编微电影,扩大在年轻族群的影响力,也让文学的传播多了另一种可能性。
今年7月,首届金沙书院两岸散文奖得奖名单公布后,考虑到疫情影响,颁奖典礼可能无法广邀台湾得奖者与嘉宾赴厦门参加。两岸主办单位便启动散文奖作品影视的尝试,希望借此吸引年轻人阅读、亲近文字作品。
首奖作品《父亲我回家了》,是台湾作家何志明的真实故事,在他父亲过世多年后,广东云浮老家的故人之子突然藉来台旅游之便,想要登门拜访。怀着忐忑的心情,何志明与这名陌生人见了面,对方千里迢迢带来老家的菜肴,说这是何父生前最喜欢的家乡菜。
两名「熟悉的陌生人」在旅馆中追忆彼此的父亲,才知道他们父亲曾是最好的朋友。何志明翌年替父亲踏上不曾回去的故土,看到父亲小时候戏水的河滩、住过的老家,揣想当年父亲从军的心路历程。这段故事被台湾学生团队改编成5分钟微电影,现场播放时引人落泪。
一等奖作品《奶奶和她在台湾版图上结果的核桃树》,也是河南人李刚的真实生活,从一个孙子的角度,看奶奶一生都在等候去台湾的爷爷。泉州师院学生团队用闽南场景和语言来改编,描绘这挂念半个世纪的情深意切。
在台读书的香港学生团队以安徽人黄廷洪的《写戏给母亲看》来改编。台湾很难找到徽剧团,他们拜托庙口演出的野台歌仔戏团,得以进入后台拍演员化妆、登场,看演员读剧本。
然后请团队中的台湾学生一家人来充当演员,拍出一名老母亲对儿子能写戏的自豪与喜悦,把原著作品中的母亲爱子之情,不用语言表达,却幽幽散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