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热播 原着能受惠吗

散文

之前有一则新闻引起杯缘子的注意。要知道杯缘子实在是个很喜欢逛书店买书书虫,家里还没读过的书比读完的书还多(忏悔)。但是新闻说,日本茑屋书店的台湾总经理桥本龙之介分享他的观察:台湾和日本民众对书店的想法不一样,日本人逛书店真的是为了买书,但台湾人逛书店是为了用餐跟喝咖啡

坦白说杯缘子也很喜欢去书店喝咖啡。杯缘子有一次悄悄问认识的书店朋友店里到底卖咖啡赚钱还是卖书赚钱?朋友说,疫情期间,是靠咖啡撑过去的啊。实在听得有点心酸酸。没错,好喝的咖啡、美丽的书店摆设,都能吸引顾客来店里消费,也就有机会接触店里的书。可是,到底有多少人真的愿意掏出钱买一本书呢?

又想到,前阵子财政部公布去年的出版营收统计资料,2020年纸本书的营收又下跌了,大约183亿,比前一年少约7亿。虽然电子书买气有起色,也只增加了1亿多,距离要能补上整体衰退的情形还很远。

三月初图书营业税正式上路,以后从上游的出版业、中游的经销商到下游的书店都不用缴5%的营业税。坦白说,杯缘子听到免税消息的时候原本很开心,毕竟身为读者,总想贪小便宜嘛,以为书会不会变便宜一点,但没想到新制度上路前图书产业先针对5%怎么分吵了一轮。

不过杯缘子想了一下觉得,重点不是那些钱要怎么分,而是大家到底认不认为图书产业是一个可能需要跳脱商业逻辑去思考或维护的产业。如果完全任由市场决定,大者恒大,弱者好像永远都无法分配合理资源,等等,这岂不就是现在的社会环境吗?

哎呀,这样想着怎么好像又绕回图书统一定价制度的议题。不晓得这个已经在台湾吵了至少十年的事,还要继续吵多久呢?杯缘子脑袋已经一团糨糊了。

不想了不想了,这不是区区杯缘子能解决的问题,身为读者、消费者,还是乖乖买书、谈书吧!最近有两部影视作品跟书有关,一个是《天桥上的魔术师》,一个是作家七等生的纪录片《削瘦的灵魂》。吴明益的《复眼人》改编的舞台剧四月要演出,《天桥上的魔术师》之前改编成漫画影集刚刚播完大结局,不晓得有没有带动原着的买气呢?

有很多人在讨论原着没有的剧情细节符不符合1980年代台北中华商场样貌,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杯缘子实在说不准,但,如果一个作品在召唤观众怀旧感的同时,也能细致而饱满地呈现当年各种社会环境的脉络,那就太好了。

从2009年开始拍作家纪录片的「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最近上映了拍摄作家七等生的《削瘦的灵魂》。导演朱贤哲实验手法呈现了他眼中的七等生,七等生作品中的文字仿佛变成剧中人物的台词心声,看得好有感觉啊,杯缘子立刻跑去独立书店买了好几本七等生的书来读。

只能说很感动,无论是缺乏资源的时代,或是极权专制的时代,都会有人借由创作展现自由意志,去实验人性文明体制框架界线。这就是文学与艺术的珍贵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