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女成奸?纽时:汉字里藏着的性别暴力与文化偏见
▲向承美系列作品《女娲复苏》里的一张照片,描绘了中国女性的从属地位。(图/翻摄自网路)
《纽约时报》网站4日报导,1949年以后,作为帮助提高识字率的一种辅助手段,「奸」字在简体字里被中共简化成「奸」。但三个女字叠成的「奸」,仍是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海外华人社区使用繁体(正体)字时的标准写法。
出于对这个字的性别关联感到不安,一个艺术展的策展人把这个字拿来作为展览的主题。这个艺术展览原定11月25日在联合国「国际终结对女性暴力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limina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当天在北京揭幕。
这个题为《奸:性别暴力伤害的文化符号》的艺术展,原定持续到12月10日的「国际人权日」(Human Rights Day),成为长达16天的「抵制性别暴力全球行动」的一部分。该项行动在网路上使用#orangetheworld标签。然而艺术展后来被迫取消了。但策展人、女权主义及批评家说,仍有迫切必要让更多人认识到存在中文语言里的性别偏见。
佟玉洁是被取消的艺术展的召集人,她为展览准备的文章中写道:「为什么由一个女人变成由三个女人组成的字,是具有如此政治和道德想像的符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和政治理论仇恨的物件?」
佟玉洁举了一些中国古代历史与政治典籍中的例子作为证据:公元前四世纪成书的《左传》中,「奸」的意思是「邪恶」:「弃德崇奸,祸之大者也。」在同时期的《国语》中,「奸」的意思是叛徒:「乱在内为宄,在外为奸。」
汉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CET对外汉语学习专案的负责人莫大伟(David Moser)说,所有语言中都写进了性别。但由于中文的视觉特性,让性别在中文里显得特别醒目。
他在一封电邮里说:「在日常语言中,有多少华人能意识到:在每个日常用语的男女性别指涉上,男性总是排在前面的?」 他举例说,例如「一对夫妇」是丈夫和妻子,「父母」是妈妈和爸爸,人们从来不会说「母父」。甚至像「男女老少」这种意指所有人的用语,亦下意识的强化了所谓的「自然形成」的阶级结构:「男在女之前,老在少之前」。
中文很重视传统,这种可以极具美感与微妙的语言,也夹带着历久不衰的歧视。莫大伟说:「如果把它们的顺序反过来,人们不觉得这是为了平等而进行的反 转,大多数华人都会直接将其视为『错误』。」原文请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