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号“大脑”和“双手”研发团队分享万米深潜故事

“首次到达万米海底时,外边的景象一直吸引着我们。海底是一片黄色荒漠,上面躺着透明的海参,另外还有几毫米长的白色多毛生物在淡蓝的海空中缓缓游动。海底作业的6个小时过得很快,有点意犹未尽。”“奋斗者”号副总设计师、控制系统负责人赵洋近日告诉记者

今年11月10日,我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28日,“奋斗者”号凯旋中国科学沈阳自动化所四名科研人员随船参加海试,近日接受采访时,和记者分享了万米深潜故事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负责研制智能化控制系统、电动观测云台以及主从伺服液压机械手有力支撑了“奋斗者”号实现高精度航行控制、全景科学观测、高精准作业取样等功能

“如果把‘奋斗者’号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智能控制系统就相当于人的大脑,两台全海深机械手就相当于人的双手。”“奋斗者”号控制软件负责人赵兵说。他作为主驾驶试航员共完成8次下潜,下潜深度由300米逐渐加深,最终抵达万米深渊

“奋斗者”号创造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艰辛付出。

“从立项到最终完成万米海试任务历经四年半,最后一年我们大多时候都出差在外,即使是疫情期间也努力克服工作安排上的不便,加班加点完成科研工作。”赵洋说。为不让家人担心,海试任务结束前,他一直没告诉他们自己具体从事的工作内容和相关风险。他不希望把自己的压力转移到家人身上

谈到海试期间遇到的困难和风险,负责潜水器水面监控软件编程工作的孟兆旭说,早在“探索一号”母船出发前,三亚就一直阴雨绵绵。

“‘探索一号’母船刚驶离三亚南山码头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了台风威力,无休止的超重、失重感和前后左右各个方向无规则摇晃让我整个人陷入了一种混沌的状态感觉身体里的液体都在随着船的摇晃四处游走,随时可能迸发出来。”孟兆旭回忆当时的感受。

“90后”的赵诗雨作为年龄最小的海试队员,担任控制硬件设计师,负责控制系统硬件设计、调试与保障工作。全年累计出差237天,其中海试77天。

“从课题新丁到初步独当一面,再到代表团队、在海试过程中撑起整个控制系统的工作,我觉得自己随着项目进程在不断成长。”赵诗雨说。

谈到“奋斗者”号命名由来时,赵诗雨说,这个名字不仅代表中国自主研制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一直突破技术挑战,勇创新纪录历程,也象征着全体海试队员为海洋探索事业不断奋斗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