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要夺回失去的这一年
来源:地产壹线
春节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经济、就业、人口等方面的数据。
有三组与行业相关的爆炸性数字。
·房地产开发投资近十年首现负增长,同比下降10%
·商品房销售额重回五年前,仅有13.5万亿元
·61年来,我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减少85万人
市场销售仍未复苏企稳,叠加【人口减少】这个BUG,脆弱的楼市又迎来当头一棒。
楼市松绑的列车,从2022年开到2023年,最后打出了王炸牌。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近期两次为房地产发声: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夜之间,房地产从ICU迈进了KTV。
2023年伊始,楼市调控进入深水区,需求方面,中央发文“可因城施策调整利率”、强二线城市限购要求松动、一线城市二手房“带押过户”正式推广……
供给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房住不炒总基调时,特地强调“化解房地产风险”,有关部门将通过实施“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保证保交楼工作顺利推进。
虽然路途艰难,但试图扭转市场预期信心的想法从未停过。
毕竟,郁亮曾这样鼓励行业:“房地产仍有十万亿量级规模,市场差时不要恐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分别为13.6亿平米和13.3万亿元。
市场规模一夜跌回到了五年前。
2022年,受宏观经济调整、疫情反复,房企暴雷、楼市交付难等影响,大家都没有信心买房了。
展望2023年的市场销售,政策仍然是一个重要变量。
机构预测,需求端政策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核心二线城市,政策优化空间较大,“限购”政策将成为调整的重要目标。
一二线城市也有望最早开启修复态势,从而拉动整体销售市场回升,低能级城市成交仍然疲软。
中指研究院认为,短期来看,预计销售市场最快或在今年二季度企稳。
标普预测,在基准假设下若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在2023年4月份逐渐消退,需求在7月份起将逐步小幅回暖,最终2023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额将与2022年基本持平。
若市场的修复时点延后至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则出现5%的下滑。
但从长远来看,85万负增长的人口才是影响未来楼市格局的关键。
首先是总需求量减少。有分析认为,当前房地产市场成交规模短期已现天花板。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表示,未来10万亿-14万亿元的商品房成交金额将是一个常态,商品房市场不会回到18万亿元的高增长阶段。
各城市的楼市也在分化。在人口本身减少(净流出量较大)的城市,楼市形势更加严峻,能级越高的城市,受到的影响越小。
这也代表,未来中国各能级城市的房价分化情况会更加明显。
住房需求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包括二次置业需求将超过首次置业需求、老龄化置业需求上升、多孩家庭改善需求、单身人士的长租公寓等,都会影响供给端产品变化。
从供给端来看,今年企业的拿地开工意愿也不强。
202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29万亿元,比上年下降10%,十年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
事实上,拿地金额、拿地规模等指标已经连续两年持续下滑。
以往撑起“半边天”的民企身影变少,城投担下了一切,2022年,城投拿地比例大幅上升。
但财政部去年末发文,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
民企拿地少、国企保稳的情况下,新房补货量减少,可能会导致至少两年新房供应受到影响。
行业认为,2023年土地市场真正迎来回暖的关键在于民企的拿地能力何时会恢复。
当下,各地官方都很懂行情,主动降低地价,给予房企更多的利润空间,以此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兴趣。
或“少量多批”出让,像武汉、苏州、南京等地突破了“集中供地”的次数限制,全年土拍达到了5-6轮。
东吴证券指出,在行业上行阶段,“两集中”政策出台平抑土地市场热度的目标已完成。当前土地市场缩量供应,城投托底拿地模式不可长期持续。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指出,集中供地制度在新的市场周期下已不合时宜。少量多批推地,能缓解企业竞标压力,使企业资金更加灵活,降低短期内的资金压力。
安居客预测,预计2023年集中供地政策会有阶段性调整,主要倾向于“一城一策”,给予地方更多的自由空间。
除土拍规持续保持宽松,另有业内分析,在销售实质回暖前,为完成土地出让金收入目标,部分城市实际地价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性。
先把房企扶上墙,才有机会改善市场预期。
融资市场也如此。
从2022年四季度起,民营房企融资渠道再开闸,股权、债权、贷款“三支箭”齐发,以此扭转房企流动性困境。
一批资质良好、经营稳健的头部房企,率先完成了增信融资,找到了更多的钱。
2023年伊始,监管部门一份《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方案流出,提出将从“资产激活”“负债接续”“权益补充”“预期提升”等方面,助企纾困与激发活力并举。
其中有两个关键。
一是,对“优质房企”的范围进行定义,只要符合“专注主业、合规经营、资质良好、具有一定系统重要性(经营规模较大、覆盖区域较广)”四大标准,就算是官方认定的优质房企。
二是,合理延长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过渡期,在保持规则整体框架不变的基础上,完善“三线四档”规则部分参数设置。这意味着,影响限制房企融资的“三道红线”指标将有所微调。
行业指出,新一年在防范风险的主基调下,获得融资机会的房企名单将会逐步扩容。
目前,房企发债正逐步从优质民营房企扩容至已出险房企,近期旭辉控股、合景泰富、宝龙地产为代表的房企发债已有突破。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房企偿债压力仍然较大,年内房企到期信用债及海外债合计9579.6亿元,相比上年多700亿元,偿债规模有增无减。
政策护航下,部分房企还债压力得到减缓;也有房企受到支持有限,引发海内外债务违约事件发生。
同时,债务重组成出险房企化债的突破口,在富力、龙光、融创打出重组样本后,未来将掀起一波重组热潮。
不管走在还债的哪一阶段,“保交楼”仍是房企今年钉在脑门上的首要任务。
日前,住建部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表明决心“一头”抓出险房企,帮助企业自救;“另一头”要依法依规处置,追责破产一个不落。
重点是,“不能再出现新的交楼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