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引發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醫:致死率恐高達5成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多由肺炎引发,死亡率高达30%至50%,成大医院内科部医师赖劲翰提醒,高风险族群应定期接种流感、新冠及肺炎链球菌疫苗,同时勤洗手与戴口罩,降低肺炎发生率,才能积极防治ARDS发生。记者万于甄/摄影
台南一名64岁患有糖尿病的男子,因确诊新冠肺炎且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治疗期间出现低血氧、曲菌肺炎、纵膈腔气肿、肺栓塞等多种并发症,好在经过2个多月治疗,总算顺利出院;成大医院内科部医师赖劲翰提醒,ARDS是严重的肺部疾病,死亡率高达30%至50%,多由肺炎引发,因此疫苗接种相当重要。
赖劲翰表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并非独立的疾病,是由多种疾病诱发的症候群,对加护病房中重症患者易构成重大威胁,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发炎与肺部微血管的渗透性增加,导致肺泡内充满液体,严重影响气体交换,引发急性呼吸衰竭。
他指出,ARDS依疾病严重程度,死亡率高达30%至50%,是一种病情凶险的急性疾病,患者初期症状为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和低氧血症,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引发高二氧化碳血症、意识昏迷甚至呼吸衰竭。
赖劲翰提到,ARDS诊断主要以X光、电脑断层和柏林定义为基准,通常在影像中会显示双侧弥漫性肺浸润,因此,也有人称ARDS为「大白肺」;常见病因包含败血症等严重感染、肺炎、重症胰脏炎、大面积烧伤和重度外伤等,另外严重流感肺炎、新冠肺炎感染也都是引发ARDS的重要原因之一。
赖劲翰表示,ARDS现有研究尚未发现特效药物,目前以支持性疗法和针对病因的个别治疗为主,对于严重低血氧或呼吸衰竭患者,一般会透过机械通气治疗、改善氧合,避免呼吸器相关肺损;插管患者则会采取低潮气量通气策略;特定情况下则采用俯卧通气、神经肌肉阻断剂和叶克膜。
赖劲翰提醒,ARDS即使顺利治愈,患者仍可能面临肺功能下降、肌肉萎缩、身体功能受限及心理创伤等后遗症,呼吁高风险族群如年长者、慢性病患者应定期接种流感、新冠及肺炎链球菌疫苗,同时勤洗手与戴口罩,降低肺炎发生率,才能积极防治ARDS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