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仲云曾公开批评《智取威虎山》中的内容过于夸大,根本不真实!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林海雪原》先后以小说、戏剧和影视三种艺术形态呈现,每种不同的艺术形态分别对应不同的技术语境。小说《林海雪原》,虽然印刷技术对其品质的形成和传播十分重要,但文本本身的魅力才是最核心的元素,因此,写作技巧对小说形态《林海雪原》的传播起着主导的作用。

注:京剧《智取威虎山》由《林海雪原》改编而来,内容基本没太变动。

而戏剧形态的《林海雪原》却面临着不同的技术语境,京剧的程式化设置、符号化的艺术手段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技术元素,相比之下,现代科技在灯光舞美中的运用,只起到辅助作用。电影电视作为一种新型艺术形式,其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科技发展史,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宽荧屏立体放映,不断更新的影视科技为影视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林海雪原》影视创作的繁荣也应归功于此。

写作技术:奇幻浪漫手法

曲波在创作《林海雪原》这本小说时,有意识地运用了民族化的手法,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写作技巧,再加上曲波本人感怀战友的意志,《林海雪原》在写作技巧上带有强烈的奇幻与浪漫主义色彩,这与同时代小说讲究“真人真事”的风格有明显的区别。这一艺术处理,使《林海雪原》从众多文艺作品中脱颖而出。

从1966年开始,那一时段的文学作品其实就是政治产物,字里行间流露着政治色彩,政治因素成为创作者的最大影响因素。《林海雪原》作为当时的时代产物有着特殊的特色,对于改编者来说,强烈的政治色彩不能忽略。

“十七年”时期出现了大量“约定俗成的,群众公认的,岁月久远的,影响较大的,描写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经典作品”“代表作品有:“三红一创、青山保林”(指以下八部作品:《红日》《红旗谱》《红岩》《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但《林海雪原》的浪漫色彩贯通整个小说,因此,更多的被强调为“革命传奇”小说。

从《林海雪原》写作特色和行文脉络中可以看出,该作品具有极强的奇幻色彩,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均是在作者的精心设计下产生的,夸张的故事情节与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加过东北战斗冯仲云曾曾公开指出,《林海雪原》中的内容与真实的革命状况完全不同。文章中对于地理环境、人物性格,对敌人的描写都过于夸大,甚至是在军事的战略部署上,也是采用夸大、传奇、武侠的表现手法表达。他认为《林海雪原》这篇巨作不是一部真实的文学作品。“冯仲云的言论一经发布,顿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时的《北京日报》还对此作出了详细的报道。虚构是小说常见的写作手法,因此《林海雪原》的作者选择虚构的表现形式毫无问题。但是,由于同一时期的其他文学作品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虚构,却都比不上《林海雪原》的反响强烈。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林海雪原》本身具有夸张虚构的浪漫色彩。

《林海雪原》对于曲波来讲意义不同,创作期间他承受了人生的变革。《林海雪原》不仅仅是为了讲述革命历史、纪念革命英雄,更多的是感情的寄托。由于曲波的很多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因此,他希望借助《林海雪原》表达自己渴望得到理解、尊重的想法。这一点结论可以在小说人物中得到验证,少剑波其实就是曲波的角色化身。

曲波在文字中得到了“一种特大的安慰”,“一种特大的享受”。”所有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在小说中——得到,用白日梦来评论该作品或许更为贴切。正是基于这种创作意图,使得曲波没有像其他革命小说那样采用写实的手法表现,而是选择了带有极强个人情感的表现形式来替代,因此会给人一种夸张虚假的感觉。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因素,造就了小说的浪漫传奇色彩,奇幻浪漫的写作技巧成为了小说《林海雪原》写作的重要技术手段,使得小说具有了独特的传奇性。从这一层面上来看,在诸多的作品中,曲波创作的《林海雪原》能够成为红色经典的佼佼者,并多次被后人改编,最终成为革命样板戏,取得巨大的成功,可以看出是它成功地将政治做了艺术化处理,让故事本身在传奇化的外衣下,具有更强的可读性。

京剧技术:程式化设置与符号化处理

集体主义高度化的情况下,为了强调集体,弱化个人主义思想,个人已经淡化为一个个代表符号。京剧作为一个符号化的艺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表现艺术对《林海雪原》进行了改造,《林海雪原》的文本经历了再一次变迁。

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会上毛主席观看的第一部戏便是《智取威虎山》,同时《智取威虎山》也是第一个被拍成电影并在全国公映的八大样板戏。作为革命现代京剧,相对传统的京剧来说,它无疑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和发展,绝对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创新,是对京剧本体的全方位超越。

而我们所理解的京剧,是无数戏曲艺术家们,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断揣摩、发展后所形成的具有一套固定表演程式的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它具有最为广大的人民基础,所以,京剧又有着一个更响亮的名头,我们称它为中国的“国粹”。京剧之所以被我们称作“国粹”,不仅是因为它悠久的历史,更是因为它有着无与伦比的艺术形式。作为典型的程式化艺术,而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非常鲜明的程式化特点。

通过多样式的脸谱把人物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正如歌词里所唱的“蓝脸的窦尔敦盗玉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充分说明每张脸谱都有着十分鲜明的区别与特征,它们就像一个个符号,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地通过脸谱大概辨别出人物的忠奸、贫富等等,这就为塑造英雄人物鲜明的形象提供了具体而有用的艺术手段。这一时期,英雄人物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精神支柱,符号化英雄形象不仅迎合了国家政治导向,也为大众提供了最为简单直白的审美工具。

《智取威虎山》一炮而红

“1958年版的京剧《智取威虎山》,还是追求传奇性。同时《智取威虎山》剧由现代戏发展至样板戏,人物已剥离个人情感意志甚至性别,走向阶级身份,彻底转向角色。”但这个转变正好符合了京剧人物的程式化特点,也就是说,对红色经典作品的改编应当用语言、形体等手段塑造新的形象。现代人物的表现形式与传统模式不同,不仅仅停留于生活的提炼,更多的是创新,因此,采用夸张得体的艺术表现手段对表现英雄形象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智取威虎山》能一炮而红的原因。

传统京剧造就了现代样板戏,来源于西方的现代表演形式为我国的戏剧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时代感是现代样板戏的特点。即便如此,依然不能忽略传统对京剧艺术的发扬与传承。因此京剧《智取威虎山》通过各种手法,改造旧有的唱腔、唱法。人物的音乐形象依据着两极对立的原则去进行塑造,音乐形象的设计更加自然。1967年,《智取威虎山》的改编在配乐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加入了西方乐器的元素,中西方乐器完美的结合为剧场增添了艺术氛围,这次突破无论是对故事叙述,还是塑造人物形象,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舞蹈设计上,剧组吸收了传统的一些舞蹈程式,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舞蹈,在“乘胜进军”、“滑雪”和“开打”中,塑造了追剿队英姿勃发、斗志昂扬的英雄群像。因为根据实体景致的布置,演员的着装以及服饰的材料、色彩、打扮等等,让我们能够一目了然的明白人物所表现的特性,是大奸大恶,或者英勇无敌。再搭配背景的渲染及舞台道具的布置,更容易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将自己投入到故事情节当中,随着故事的情节起伏,时而愤怒,时而畅快,时而难过,时而兴奋。从而能够充分的表达出舞台剧的中心思想,更好的传达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向上的中国共产主义勇往无前的信念。

结语

正是通过这样的方法,京剧《智取威虎山》发展为样版戏。人物抽离个人情感,走向两极对立的角色身份,依据其身份表演特定意识形态的内容,最终借助于京剧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完成了京剧样板戏的新程式化改造。就这样,战争题材以无形之手化解了京剧形式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内在矛盾,程式的创新更进一步将京剧形式加以发展。借助京剧中“传统的说唱、音乐、高度程式化的手势和动作、功夫表演和惊险情节”,样板戏“观赏起来仍饶有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