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自传》——富兰克林自我奋斗的传奇一生

《富兰克林自传》(以下简称为《自传》)已经被翻译成了许多种语言,有一百多种版本,其影响力是其他任何一部美国书都无法比拟的。

本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篇,距今已有近两百年之久,然而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生存文化的视角来看,作为一所普通的大学,目前仍面临着生存与发展、挑战与竞争的困境,可以从《自传》中得到启示与解答。

对《自传》中生存文化的阐释

(一)《自传》上篇的谋生方式

1. 精通印刷业,是安身立命的第一步。

富兰克林家族的传统就是学习传统的手工艺,因此富兰克林的几个哥哥姐姐们都拜入到了不同的行业当中,有打铁的、有印染的、有做蜡烛的、有做肥皂的、有理发的。

因为富兰克林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看书,所以他的父亲决定把富兰克林送到他的哥哥那里学习印刷工艺。

17岁时,他精通印刷业,成了哥哥的左膀右臂。

2. 坚持读写,补足学校教育的缺憾。

年轻时,富兰克林博览群书,班扬著《天路历程》,伯顿著《历史文集》,普鲁塔克著《列传》,笛福著《论计划》,马瑟著《论行善》。

他一遍又一遍地读,从读中学到字汇与写法;另一方面,他把自己的文章和原文进行比较,找出错误之处加以纠正,并在哥哥创办的《新英格兰报》上发表了几篇匿名文章。

在这种读写的过程中,他的学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弥补了他在学校里所缺乏的知识。

3. 离开家乡,独自创业。

十七岁的时候,富兰克林对自己的印刷技术很有信心,所以他离开了波士顿,独自一人去了纽约,后来又去了费城。

旅途艰辛,身上仅有的几个铜板,衣食无着。

新来的印刷店老板没有立刻雇用他,他暂时没有工作可做,就去找一位好心的老人(他的女儿是富兰克林的妻子)。

渐渐地,他靠着自己的勤劳和节俭,攒下了一些钱。

为了在费城开一家自己的印刷厂,他与一位朋友一起来到伦敦,在一家印刷厂找到了一份工作,正如他的朋友们所说的:“到伦敦去做一份印刷工作,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将来在新大陆开业做准备。”

后来,23岁时,富兰克林正式在费城开了一家印刷厂,在费城,除了多年的死对头布雷福德外,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能与他匹敌的人。

4. 在朋友的帮助下,完成自己的创业梦。

富兰克林离家自立时,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

比如约翰·布朗博士,他的小商店老板,他的好朋友柯林斯,威廉·基思,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安德鲁·汉弥尔顿,费城著名的律师,等等。

一七二七年,富兰克林把他所有聪明的朋友聚集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叫做“密社”的俱乐部。

“密社”里的每个成员都很高兴地为富兰克林拉来了生意,比如承印钞票,颁布法令,投票等等。

因此,有句话说:“富兰克林很会利用人的因素,朋友就是他事业上的无形资产。”

(二) 《自传》的第二部分

富兰克林不仅注重财富的积累,他还与“密社”中的朋友们共同创办费城图书馆,使他和其他人有机会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他每天看一两个钟头,把它当作唯一的消遣。

在阅读中,他了解到完善品德的重要意义,因此,他列出了十三条值得去做并必须去做的美德。

那就是:自制、少言寡语、有条理、有决心、节俭、勤奋、诚实、公正、中庸、洁净、平静、节制和谦逊。

他让自己一个接一个地去做,当一个习惯形成之后,他就去做下一个,直到他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

这一切奠定了他未来的声誉与职业生涯。

(三)《自传》第三部中的公共利益观

富兰克林的商业头脑很好,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他开始致力于慈善事业,他建立了费城的图书馆,还建造了教堂。

接着建立了孤儿院和建立了费城大学(现在的宾夕法尼亚大学)。

又建立了费城的医院,发明了富兰克林的炉子,免费提供了专利,还配备了卫生人员,安装了路灯,铺设了人行道等等。

富兰克林关心人们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为目标。

富兰克林是许多公共福利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

他不求名利、不求地位、为人宽厚、同情弱者、为人正直、处事公平,深得群众的爱戴与信赖。

这不但给他个人带来了声望,还使他从事的公益事业蒸蒸日上。

从《自传》中我们体会到,无论是个人或团体,都应以正直的态度,注重内在修养,以修“内功”为基础,才能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是如此,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同样如此。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成果

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手机、汽车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和便捷,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时,这些现代化的工具也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人际关系。

正如邓子滨所言:“世间温良恭俭让,世态炎凉……”

车壳遮住了人们的脸,阻隔了礼义廉耻的信息传递。

大学里的气氛,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

师生关系淡漠,同事疏远,上下级疏远等。

如果我们冷静下来观察,就会发现,在大学校园里,有一种模糊的趋势:

(一) 学生方面:即使是四月和五月,阳光明媚的早晨,也很少能听到书声和阅读的声音,只有一些学生低头玩着手机,玩着游戏,或者谈着恋爱。

在假期和周末前后,学生们都有一种躁动不安的感觉;四年级教室空无一人,寝室里只剩下几张床的凌乱景象。

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或竞赛;有些学生学习动机不强,上课迟到、旷课、抄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时有发生。

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太过功利,一些考研者只注重少数与考研相关的课程,而忽视了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师生关系也就渐渐淡了下来。

(二) 师资方面:因为一些教师不住宿舍、坐私家车、工作负荷大、教师之间的联系减少、相互切磋的机会减少、与上级领导的接触和交流也减少。

个别教师教学态度散漫,不重视课堂纪律,不常深入学生中间询问,课堂互动缺乏,氛围沉闷。

作业的数量和数量都很少,批改的也不仔细,甚至根本不留作业。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但不能很好地掌握授课速度,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有一些老师给出的课程成绩无法拉开学生的档次等等。

总而言之,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教师自身修养与自我约束的缺失,造成了一些教师缺乏责任感、专业化、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

(三) 领导力:大学里的官僚气氛越来越浓,有权势的人和普通教师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几乎一个学期都见不到一位走路的领袖,除了期中检查。

在用人上,领导缺乏公开公平的原则,没有为广大职工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没有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从上述观察与调查中得到的结论来看,如果我们能仔细阅读《富兰克林自传》,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症结所在,并找到解决之道。

生存文化对《自传》的启示和应用

《自传》的前半部记述了富兰克林少年时期艰难求生的经验,这种生存策略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现状。

第二部分讲的是他的财富管理之道与做人的道德修养,这一部分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是非常值得参考和借鉴的。

第三部分讲到他的公益事业,此时他已经有了一定的财力基础,又有了官衔,行事作风堪称领袖楷模。

因此,今天的大学生、大学教师、大学领导们,都能从《自传》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1)加强对大学生生活技能的掌握

大学生们应该向富兰克林学习,努力掌握一门技术,努力学习,或者把自己的专长学好,增强忧患意识。

同时,要多读一些课外书籍,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这样才能拓宽自己的眼界,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为自己将来谋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离开父母来到大学,在陌生的都市中,要学习独立生存的技能,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各种关系,能够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克服因压力、竞争等而产生的不良情绪。

多读一些品德修养方面的书籍和期刊文章,以此来培养自己的情操,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勤劳、节俭、诚实、守信等)。

(2)教师要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们应该向富兰克林学习,向他学习。

人不需要过多地关注物质财富的积累与享受,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他必须要有一颗高尚的心,就像富兰克林所说的“十三条美德”一样。

其次要有奉献精神,愿意为学生付出一切,加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第三,要有不断学习和探索的毅力,不计个人得失的心胸,从而形成自己的特点,为自己的发展打下基础。

(3)领导干部要坚持公正、公开、公益的原则

学校领导应该多走出办公室,走下车,走到学生和教职工中间,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

加强学生管理,严抓学风,培养有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有志青年。

其次,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避免虚荣、求功、求名、求位,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充分调动和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这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稳定教职工队伍的稳定与凝聚力、促进学校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富兰克林自传》是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它在带给读者愉悦的同时,也开启了读者的智慧,为读者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富兰克林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哪怕是生活在最底层的穷人,只要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也可以成为一个对人类、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富兰克林的著作中,富兰克林提出了许多生存的策略,例如节俭、自我奋斗、坚持自我学习、公平对待竞争对手、合理利用朋友资源、完善道德、谦虚中庸、慷慨大方、热心公益等。

对物质至上,对人情冷漠的人,在富兰克林的《自传》中,找到了迷失的自我,重新定位,重新确立了自己的价值取向,重新确立了自己的生存策略和原则。

看完这篇文章不知道大家作何感想?欢迎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