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下猛药了!
作者:邓新华
媒体报道,厦门取消岛内限购。同时,在厦门市辖区范围内,多子女家庭(二孩及以上)购买的第二套住房认定为首套,购买的第三套住房认定为二套。
厦门以前的房价涨幅全国瞩目,比很多一线城市都涨得快,所以调控也挺严。随着楼市寒冬到来,厦门不断放松政策,这次终于“挤”出了一大坨“牙膏”。
还有更多城市仍然在缓慢“挤牙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担心楼市下滑“刹不住车”,在这种情况下,“挤牙膏”式的放松,实在是有些让人看不懂。
最近一些讲楼市的自媒体在炒作一件事情,说是郑州有对小夫妻,2021年买了房,眼里有了光,现在眼里的光又消失了。
许多短视频主播,不断说楼市的下滑态势恐怕“刹不住车”。恐慌的情绪笼罩了网上的舆论。
数据上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70城房价数据,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3%,二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下降0.2%,二手房价下降城市增至67个,创新高,只有杭州、三亚两个城市上涨。
70城二手房价指数环比下跌0.6%,连续5个月环比下跌,跌幅连续三个月持平后再次扩大。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新房环比分别+0.2%、-0.4%、-0.7%、-0.5%。二手房环比分别-0.8%、-1.1%、-0.8、-0.5%。
这数据还是在认房不认贷、降低存量房利率等利好下出来的,可以说实在惨淡。
恒大爆雷、碧桂园爆雷……万科接近爆雷,但被“爸爸”和“爷爷”救了。
并不是所有开发商都有好“爸爸”、好“爷爷”。似乎,楼市下滑“刹不住车”的担心很有根据。
经济复苏方面,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高于上个月的3.6%;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7.6%,上个月只有5.5%。消费方面有去年基数低的原因,但这两个数据都是高于市场预期的。当然,PMI、出口和物价,这些数据都不好看。
经济在微弱复苏,但万众期待的明显起色,则迟迟没有到来。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922亿元,同比下降9.3%;房屋施工面积82289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3%;房屋新开工面积79177万平方米,下降23.2%。
楼市惨淡,影响的不仅仅是它和它的上下游行业,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全国的民间信用。央行信用扩张,但楼市下滑导致民间信用收缩,央行的拳头就像打在棉花上。
今年以来,在力促楼市恢复方面,央行是做得最多的,放松信贷、降低存量房贷利率。
前几天,央行行长潘功胜还表示,“引导金融机构保持房地产信贷、债券等重点融资渠道稳定,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但是反观地方,虽然有一些城市放松的步伐较快,比如南京,但大部分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还是在“挤牙膏”。
来,看看深圳是怎么“挤牙膏”的。
实施了多年的“三限”,在楼市下滑了几年之后,也只取消其中的一限……这还是土地拍卖环节,更不要说限购、限售等市场环节了,那更是半天才迈出一个小碎步。
真是“挤”得一手好“牙膏”。
网上有个梗说,“他因为从中间开始挤牙膏,被老婆赶出了家门。”这个人真应该向深圳学习啊。
当然,“挤牙膏”的不仅仅深圳,广州挤得快一点点,但也是深谙“挤牙膏”的艺术。北京、上海和深圳差不多。
而“挤牙膏”的放松方式,对楼市整体信心的恢复极其有限。
首先,老百姓会想,你这么一步一步地放松,那是不是只要楼市出现上涨的势头,你又会马上收紧呢?
如此,楼市上涨空间有限,下跌空间却是打开的,那我还是租房住吧,住得挤一点算了。老百姓对楼市的信心不恢复,民间信用还是会继续趋向收缩。
其次,万一房企发生连环爆雷,这种“挤牙膏”的行事作风,会错过维持金融稳定的最佳时机。
地方为什么不像央行那么雷厉风行呢?
可能在领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方面,地方没有央行领会得深。中央会议可是明确说了,“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但地方的放松速度、调控节奏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当然,地方也有地方的苦衷,这可以理解。所以,也得想办法消除地方的顾虑。
经济学说,流动性也是财富。一个商品、一份资产,有流动性和没流动性,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假设你种了1万斤粮食,村长下个命令,“不准城里人买”,那你的粮食还是那1万斤粮食,但价值下跌一半以上。村长又下个命令,“不准邻村的人买”,那你的粮食价值又会下跌。反过来,放开流动的限制,就是增加粮食的价值。
取消楼市限购、限售,就是增加楼市的流动性,这等于是不花财政一分钱,就给老百姓增加了一笔财富,为经济体注入强大的驱动力。
当前,“楼市下滑刹不住车”的舆论刚刚抬头,不能任由这种舆论蔓延下去,否则可能形成负反馈,让行业跌进深坑。
应该迅速、坚决地取消各种行政限制,恢复楼市流动性,用行动告诉老百姓:“恢复楼市流动性,我们的决心是很大的。”
如此,明年的经济才能具有强劲的复苏驱动力,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变得好过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