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25座滯洪池為何還淹? 作家飄浪島嶼點出這原因

作家「漂浪岛屿」指滞洪池变公园大水池,周边不断长出高楼,其实滞洪池容水空间是变少的。记者王昭月/翻摄

凯米台风侵袭,高雄25座滞洪池及119条区域排水均失灵,淹水惨重,作家「漂浪岛屿」在脸书粉专贴文表示,高雄许多滞洪池的设计,是变公园内的大水池,周边农地则不断盖起高楼,压缩容水空间,一旦水量过大,难免酿成水患,高市议员邱于轩也表示,偏区原有蓄水功能的农地变建地,又未要求建商一并做好周边排水,是近年水患原因之。

作家漂浪岛屿在脸书粉专贴文,指「别再迷信滞洪池,回归区域水文的自然思考」。他表示,这次台风来袭,高雄25座滞洪池蓄水全满,依然不能防止淹水,虽说如此大的雨量不淹水也难,也须夸赞高雄,20多年前就提出「蓝带计划」,广设滞洪池,平日作公园游憩、生态跳岛,灾时蓄水滞洪,但多年发展仍有一些问题。

他认为,这些滞洪池当初原本都是湿地,设计上却变成公园内的大水池,加上周边农地不断盖起高楼,容水空间压缩。原本水淹农地时,还具有区域性滞洪功能。现今一旦雨量过大,滞洪池蓄满,公园蓄满,就淹到住宅区,这是水患的原因。

他并指,兴建滞洪池,容水滞洪其实是减少,面对极端气候,问题就发生。这并非仅是高雄面临的问题,各县市都一样。未来面对超大雨量,无法再依赖滞洪池解决水患,而须以更大区域的水文思考,放缓开发,留出更多滞洪空间。

高市议员邱于轩说,观察水利设施是否发挥用处的指标,在于是否能快速泄水,但这次凯米台风挟豪大雨,加上大潮,「似乎老天爷没有给我们喘息的空间」。以往淹水的地方仍淹,水利设施是否达到效益,目前是打问号。

她更反映,高市近年一直盖房子,像林园、大寮等区许多农地变建地,长出高楼,但新建案始终只使用农田水利沟排水,未并同重建排水系统。原本农地具有区域滞洪功效,盖房子后,排水设施没跟上脚步调整,大雨一来无处宣泄便淹水。「大自然反扑的时候,更无力招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