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共享单车管理要用"技术"代替"人力"
在经过前两年的行业洗牌之后,共享单车迎来了“又一春”,据媒体报道,目前共享单车行业排名靠前的巨头,有多家日订单量突破1000万次,最多的甚至突破2000万次。换言之,共享单车正在城市出行特别是绿色出行中,已经占据相当一部分的份额,并且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
但是,共享单车企业毕竟并不是城市交通公共服务机构,其单车的投放量和投放区域、管理模式势必是趋于逐利的,并以最小化成本为导向。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超量投放单车,单车停放杂乱无序,最终挤占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甚至是机动车道,影响交通站点、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出入口秩序,就不难理解了。更为关键的是,受制于诸多客观因素,许多地方对于共享单车的乱停乱放并未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
事实上,城市的交通高效运转,不是完全依赖于某一种交通形式,而是多种交通形式相互不同,科学配置,共同协力才能完成的。如果共享单车的无序投放和管理影响到包括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等其他交通工具的正常运转,也势必会对城市的整体交通秩序和运转效率产生不利影响。从这一角度来说,城市相关部门对共享单车加强管理,不仅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也是在维护城市交通秩序,很有必要。
不过,相关部门也有苦衷,相比于共享单车的庞大体量,特别是已经达到日订单量千万次的大体量,现有监管人员难以实现。新技术应用后带来的新事物、新问题,在管理工具上,最终还是要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应对,用“技术管理”代替过去的“人力管理”。比如一些城市对共享单车划定“电子围栏”,要求车辆只能在电子围栏内投放、停放和结算,并且设定投放上限,就值得其它城市借鉴和推广。
当然,针对包括共享单车在内的“非机动车潮”再起,相关部门也应科学配置和优化自行车道和停放区域,并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和技术手段,让包括共享单车在内的非机动车,在安全行驶和有序停放的前提下,发挥出绿色交通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