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修建應考慮的因素

故宫上月举办修复计划说明会,计划在故宫大门口设立玻璃亭,并规画二楼设咖啡厅,引发讨论。记者林伯东/摄影

故宫博物院「修复与再利用」计划,近日卷土重来,再度引发热议与批评。一年半前此计划曾提出,要在正馆大门前建玻璃入口亭及二楼咖啡馆,并且搭建空桥,甚至打通三希堂地板敲出八角大洞,以贯穿三层楼板直通四楼,开咖啡厅。该计划因文资团体和立委以遮蔽故宫整体意象、破坏美感及破坏建筑结构等因素,遭文资局否决而搁置。今再提出,将玻璃亭高度降低、通道变短,但过去争议的问题仍未见解决,依然引起各界批评与忧心。

据媒体报导,某立委力辩,采现代化设计融入历史建筑已是世界趋势,例如罗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大英博物馆的玻璃穹顶都是经典例子。又台北市文资局某委员说,台湾别再自以为故宫已经很气派,说故宫是世界几大博物馆,且强调新案可带出故宫新样貌。针对以上两种说法,笔者也提出一些看法。

首先,前者以罗浮宫与大英博物馆的玻璃建筑为例,认为台北故宫为何不能有「现代化」玻璃建筑?其实,罗浮宫位于北纬四十八点五二度左右,比北海道、哈尔滨纬度还高,巴黎受海洋型气候调节,气候温和,夏天均温廿五度,夏夜常低于廿度;大英博物馆就更不用说,位于高纬度五十一点三一度,夏天均温不超过廿三度。置身这两座博物馆的玻璃建筑内,不仅不会酷热难耐,更喜迎明亮柔和阳光。

反观台湾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贯穿南部,将近一半的地区进入热带,夏季时间长,高温可达三十六、七度,甚或更高。试想,玻璃屋外是艳阳,玻璃屋内受幅度效应,温度升高热气散不掉,炎夏时势必需强化冷气设备才能抵抗玻璃屋内的上煎下烤,以目前缺电情况是否有雄厚的电力支应,应多深思。

为因应时代发展与需求,故宫的修复、扩建或再利用等构想,仍值得肯定。应打破玻璃屋的迷思,并非玻璃建筑才是合乎现代化做法;增设咖啡厅也不应成为改建的主题,虽然咖啡厅对参观博物馆的人而言也很重要,但整体规画应另辟蹊径,开发创意的同时也须兼顾美学,须与故宫整体意象和谐,不无厘头、不跳tone,而使相互映照且有加分作用,才是真正有创意的建筑设计。国内不乏人才,奉劝文资局与故宫悬崖勒马,不要急于一时,宁待更好方案,拚出个长长久久的未来。

其次,针对文资局委员自贬故宫的价值,令人错愕。就藏品数量而言,台北故宫七十万件,确实远远不如四大博物馆,但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台北的加上北京的,都是世上唯一收藏自身文明而不搀杂他国文物的博物馆,不似四大博物馆有泰半是掠夺他国的文物。故宫藏品之精、数量之丰,时间跨度之长,并且是完整呈现历史文化的世界级博物馆,则是世人所公认,无庸置疑。

早在民国五十四年,在台第一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蒋复璁说:「故宫不同于一般博物馆,它所收藏的是历代中华文化艺术的精品,肩负着宣扬中华文化的责任。」这段话清楚说明故宫文物的来源、内涵与历史价值,以及今日交到你我手中的责任。故宫的珍贵文物,不仅是我们这辈人的,也是后世子孙的,这些藏品看似无生命,却散发万古光辉。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就是「故宫」的文物,是四大文明之一的华夏文明,生长在台湾的你我,应抱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胸襟,珍惜尊重人类文明及维护其永续的生命,勿被狭隘的意识型态捆绑而自外于世界级的文化瑰宝,责任就在廿一世纪你我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