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今贏/明是非廣見識 做真正的智者

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帝王深怕藩政势力再度擡头,把军权交给宦官,宦官为了操控方便,总是扶植年幼痴呆者。

《新唐书》唐武宗的皇叔李怡(李忱),给人的感觉是傻头傻脑,或许是第六感,唐武宗认为这个皇叔不简单,在多次试探不成后,干脆叫人把他推进粪坑,企图制造意外事件。

李忱吉人天相,被宦官仇公武偷偷救出安置在民间,等待宫中发生变化,唐朝会昌六年(西元846年)武宗病逝,李忱被迎回成为唐宣宗。

没想到宦官眼中的傀儡皇帝,竟然一反愚𫘤常态,在励精图治下,中止牛李党争,遏止宦官、藩政势力,堪比唐太宗第二,史称大中之治。

傻瓜有真假,假傻瓜有三,一是韬光养晦的王者,如唐宣宗;二是坚毅不拔的行者,例如诸葛亮;三是整驾待命的忍者,如战国时代的孙膑。

真傻瓜有三,纯粹受限天生资质的不包含在内:一为见识不足装模作样的迂者;二是意志薄弱盲目听从的轻者,三是固执己见,即是遭骗经过劝阻,依旧冥顽不灵自动升级的顽者。

以发生在1913年8月23日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案例:两名匪徒抢了瑞典斯德哥尔摩某银行,同时挟持了四位行员,在警方攻坚后,人质被平安释放,在出庭时却发生出乎意外的结果。

在法庭上,人质不但不愿意指控匪徒罪行,居然向匪徒深表感激同情,面对警方反而流露强烈敌意,让所有人跌破眼镜。

探讨人质心理因素,想必是人质在面对生命威胁,外部音讯断绝无路可逃的境遇,基于恐惧保命本能,理所当然讨好匪徒,甚至为了保命,可能联同匪徒,做出伤害其他人质的犯行。

假设匪徒和蔼亲切,相貌英挺,善于花言巧语,人质很可能因为没有受到虐待,转而相信匪徒的行为正当性,说不定还会爱上匪徒。

至于对警方产生敌意,极可能是害怕救援过程出状况,害自己小命不保,一开始心生抗拒。更怕遇到恐龙法官,坏人被判无罪或早早出狱,岂不是大糟糕?种种自我保护心态深植心中,就会变成牢不可破的信念。

人之所以犯傻,大多是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自作聪明的人失误,往往是因为过度自信,反映在政客、投资、婚友、宗教迷信者中诸多诈骗事件中,受骗者大多先入为主,愈是劝阻,愈是听不下别人意见,如果不懂自我安慰,未免有违傻子信念。

又如:甲向乙行骗,丙好心提醒,甲连忙向乙表示,丙是妒忌乙的聪明,乙为了证明自己不笨,于是敌视丙,宁可接受甲的操弄。

要当真正的智者见识周到,面对利益能洞察是非坚持原则,虽然在别人眼中,似乎笨得可以,这才是一般人比不上的地方。

不要当卖弄聪明的真傻子,看到好处时,先冷静下来,多听他人的意见,自然不会掉入他人预先布置的陷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