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真的是我们的"智商巅峰"和"知识巅峰"吗?

瞭望智库

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拉开大幕,1031万学子走进考场中国高考人数时隔10年再次回归千万量级。与此同时,逾八成的录取率让“上大学”变得更为容易,但“上好大学”竞争也变得更激烈。

对于经历过高考的人来说,最大的感触就是,高中仿佛是“人生知识水平巅峰”。

时候,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算得了三角函数,解得出高次方程,记得住气候洋流,背得出历史年表......

而现在,很多人都吐槽把高中学得很多知识忘得精光。

一些读者也来问库叔“是不是高中学到的知识真的比大学更多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文 |李浩然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回想其我们高中时代的一切活动,都逃不出一张作息时间表。那时候,每一天都被塞得满满的:汲取知识、早睡早起、规律运动、按时吃饭......一切有条不紊,充实又健康。

像极了《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十八岁之前在荒凉的漠北,不知遥远的中原有多繁华,有点懵懂和拘谨。每天练着“江南七怪传授的各门武艺,学的很杂,知识点很多,但很勤奋,浑身充满干劲。

那时候,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什么都不能分散我们的精力,穿着打扮尽量从简,红、白、蓝、灰几乎是我们的全部颜色。

每天学习的节奏也很密集,若是在课上开个小差,就会遗漏掉一大片知识点。下课后得赶紧借来某位学霸笔记,丝毫不差地补上,心里才会踏实,否则便会寝食难安,被“万一考试考了怎么办?”的恐惧支配。

很多人把笔记做得充满趣味,给单调的高中时代找点乐子

1

高中时代的我们有多牛?

充足的学习时间,各类学科密集的授课,对知识点强烈的责任感,促使我们的知识水平在高中时代“达到了巅峰”。

文言文能背诵并默写全文,

棘手的阅读理解照样对答如流,

无论多“哲学”的作文题目,都敢下笔写一番,因为脑子里确实有东西——写作模板和经典句子。

我们做得了三角函数,

解得了多元高次方程,

正推、逆推各种复杂公式更是不在话下。

我们不但掌握了至少3500个英文单词,还能精准地知道这些词适用什么语境,比如,什么时候用a,什么时候用the。

看得懂形态各异的电路图

也能熟知牛顿三大定律,并用其来解决各种刁钻的问题

还知道各种复杂的化学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知道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还能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精确地画出来,甚至画得足够惊艳!

我们不但清楚知道中国古代各个王朝的主要事件,还能准确辨认出很多皇帝,即便他们服饰相似、坐姿雷同。

在对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战胜利等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我们把时间记得一清二楚,历史意义自然也是倒背如流。

甄嬛和慈禧太后在我们意识里,从来就不是同一个人。

你随便报一个国家,我就知道它在什么位置。

不但会画大气环流图,还能巧妙解释各种复杂的气候问题。

这样看来,高中时代的我们真的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甚至你从哪来,要到哪里去,我都可以给出最完美的答案。

2

严肃脸:高中真的是我们的“知识巅峰”吗?

那时候,我们的眼里、心里都是知识点,看到风车,就想起切割磁感线发电;看到路边的植被,就会想到海拔3000米以上生长着什么植物,看到电水壶,就联想到大气压强和水的沸点......

不过,高中真的是我们的“知识巅峰”吗?

美国犹他大学的一位助理教授曾经画过一组图,用来解释高中、本科、硕士博士区别,库叔觉得很有道理。假设人类所有的知识,就是一个圆,圆的内部代表已知,圆的外部代表未知。

读完小学,你有了一些最基本的知识。

读完中学,你的知识又多了一点。看到了吗?读完中学的你,知识层次在这。

读完本科,你不仅有了更多的知识,而且还有了一个专业方向。

读完硕士,你在专业上前进了一大步。

进入博士生阶段,你接触到本专业的最前沿。

你选择边界上的一个点,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直到有一天,你突破了边缘,你捅出的那个小凹坑就叫做“博士”。

当然,从整个知识图景来看,你也只是在极窄的范围内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由此可见,高中并不算是我们的“知识巅峰”,与之相比,之后的学习生涯及工作经历,会让你专注于某个领域,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让你的行动与思想更加统一。

3

高中的主要目的并非记忆知识

高中时代不是我们的知识水平巅峰,其主要目的也不是记忆知识。

那么,高中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当然,在高中,我们会学到很多知识,但是,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其中大部分并无太多实际的用处。比如,绝大多数人高考后不会再用到椭圆参数方程、甲烷分子式,等等。

考试题远远超出了“有用”的范畴,想要学会解答高考试题,必须经过高强度的专业训练,这些训练是为了考试,并非以“对真实世界有用”为目的。

打个比方,高中知识不是全民健身,而是竞技体育。

《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一篇文章称,高中最根本目的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把人进行区分

从高中毕业,一部分学生将进入著名大学,一部分学生只能进入普通大学,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上不了大学。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被社会挑选,高中这一次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命题者设计那些高考题,并不是因为这些题目具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而是因为它们够难!

当然,解题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意志,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只有足够难的题目,才能更准确地把人和人区分开来。

所以,很多时候,高考题目都在强调“区分度”。

4

为什么非得让题目有区分度?

这符合现代社会的运行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讲一个故事,一百多年以前,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推出的新车型彻底改变了汽车的制造方式,工厂不再依赖拥有高技能的熟练工人,任何人都可以迅速上手。

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于1913年发明的工业流水生产线

这使得亨利·福特根本不担心招不到人,跟现在中国工地的包工头一样,他的烦恼在于工人的士气不高。活儿太累、工作时间太长、工资也不高,工人们常常干不了几个月、甚至几天,等实在没钱花了才会再回来,流动性非常大。

于是,1914年,福特推出了一个新政策:把工人的最低工资提高到每天5美元——这相当于当时市场平均工资的两倍多,工作时间也从9小时减到8小时。这份工资足够工人养家糊口,工人们不但第一次对工厂有了感激之情,而且开始珍视自己的工作。他们变得主动又努力,队伍空前稳定。

更关键的是,这份远高于市场供求水平的工资,使得人们挤破头地想要成为福特的工人,甚至引发了一场骚乱。

这可能是史上第一次,有人想干个体力活都干不成。

亨利.福特

为此,福特公司制定了一系列标准来选拔工人,比如,要求你家里必须干净体面,等等。这些标准跟工人能不能干好活关系不大,它们的作用就在于淘汰人!

一个有幸进入福特公司的人和一个没被选中的人之间很可能没多大区别,问题在于名额有限。福特公司这一招,在现代社会具有普遍意义。哪怕是这种“谁来了都能干”的工作,企业也不希望“谁都能来干”,他们更愿意设定五花八门的筛选标准、来换取员工的忠诚度。

......

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就更是如此,中国过去曾因人才短缺、需求量又大,允许略懂医术的人作为“赤脚医生”行医;而现在,如果你没有正规的医学学位,是不允许给人看病的。

用高准入标准来保证医生工作的稳定性、专业性,于国于民都是正确、有利的做法。

5

高考真的是大多数人的人生捷径

可见,求职时,我们会被依据标准挑选,高考同理。大学(尤其是名校)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培养的人才要足够专业,所以要用一个高标准来选拔。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没考上名校的人并不一定比考上的能力差。

有的人也许临场没发挥好,也许考试能力不强......

美国经济学家西戴尔和克鲁格,曾做过一项调查,他们考察了近两万个高校毕业生毕业10-20年的收入情况,而后得出结论:首先,名校毕业生收入更高。1976年进入常青藤名校的学生,在1995年时的平均年收入是9万2千美元;如果上的是普通大学,年收入平均只有7万美元。

这个研究的有趣之处在于,它也考察了那些有能力进入名校但最终去了普通大学的人后来的发展情况。

有519名同时被名校和普通大学录取,最终去了普通大学,然而,他们后来的年平均收入跟进入名校的学生几乎一样!

换言之,不管他们当初选择了名校还是普通大学只要这个学生高考(SAT)成绩足够好,其最终收入跟读过名校的人一样高。这可能是因为社会足够复杂,而市场足够有效,一次没被选中也不会对你一生影响太大。

所以,只要你有足够的能力,包括创造力、社交能力、人脉等综合素质,没去成北大清华等名校,并不会耽误你将来的发展。

这并不是说高考和大学教育不重要,别忘了,这里说的“有些人”只占调查人数的2.5%左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通过高考进入一个好大学是一条好出路。正如上文提到的,名校毕业生年平均收入更高。

今天,库叔跟大家聊了这么多关于高考的感受,是希望考场上的学子们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也希望曾参加过高考的库友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像高中时代那样,时刻保持内在的激情和外在的活力。

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奋力拼搏。

要知道,知识从来就没有什么巅峰,除非你停止了思考和奋斗。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总监制:苏会志

监制:夏宇

责编: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李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