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厉害了,哪个中国
文/应濯 图/多维TW提供
大陆「两会」已经闭幕一个多月了,但大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记者会上的一个说法——「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人民币1,000元」,引发了举国热议,至今余波荡漾。为什么一则数据会引发如此大的舆论反应?近年大陆社会流行显富摆富,《厉害了,我的国》之类的声音一度充斥社会舆论的背景下,李克强的这句大实话有何警示意义?
自揭「令人吃惊」的真相
事情的缘起,是5月28日「两会」闭幕当天,李克强在中外记者会上回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今年脱贫攻坚任务时,为了告诫各级政府「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策推展要考虑民生,期「以万家疾苦为重」。李克强这么说道:「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现在又碰到疫情,疫情过后民生为要。」此话一出,迅速引发中外舆论关注,许多人感到诧异、震惊,未想到今天中国大陆还有那么多穷人。
然而细想,「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其实并不脱离多数大陆人的认知。但凡有过中国小城市或农村生活经验,或经常关注大陆社会底层的人,应该都知道,时至今日,仍有近40%的人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农村,普遍收入低、机会少、生活条件差。对于14亿人口的庞大基数来说,40%相当于5亿多人。虽然今天中国大陆不乏一些发展程度比较好的农村,尤其是东南沿海的农村和大城市的郊区,部分农村居民收入已相当可观,甚至超过不少城市人,但总体而言,5亿多农村居民中的绝大部分人仍比较贫穷,是整个国家的底层。而在8亿多的城镇居民中,固然已有许多人过上富裕而现代的生活,衣着光鲜,家产殷实,出国旅游就像家常便饭,与已开发国家的富人相差无几,但仍然有为数不少的人,蜗居在城镇底层,长年都在为生活乃至基本生存苦苦挣扎,坐不起飞机高铁,节衣缩食,备尝人生的艰辛。农村的中低收入农民和城镇底层,合起来应该不少于6亿人。
从抽样调查数据来看,李克强「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的说法一出,媒体就迅速找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专题小组在2019年的抽样调查。该调查分层、线性随机抽取了7万个代表性样本,显示中国大陆有39.1%的人口月收入低于1,000元,换算成人口数为5.47亿人;月收入在人民币1,000元至1,090元的人口为5,250万人,月收入1,090元以下的总人口为6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为42.85%。
在大陆社会持续热议的背景下,6月15日中国大陆国家统计局对此回应称,「关于6亿人每个月人均收入1,000元,可以从全国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得到印证」,「按照住户收支调查,全国家庭户样本可以分为五个等份,分别是低收入组、中间偏下收入组、中间收入组、中间偏上收入组、高收入组,每等份各占20%」,「其中,低收入组和中间偏下收入组户数占全部户数比重为40%。五等份住户收支调查数据刊载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等统计资料上」,「根据2019年相关数据,低收入组和中间偏下收入组共40%家庭户对应的人口为6.1亿人,年人均收入为11,485元,月人均收入近1,000元」。正如国家统计局所言,「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虽然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不符合一些人对中国大陆发展成就的想像,但的确「反映了基本国情」,是一句大实话。
被「厉害了我的国」误导
既然是基本国情,为何会引起如此热议?因为近些年来许多人对中国大陆基本国情的认知有了偏离,社会舆论更是经常安适于显富摆富、盲目自大的心态,给人一种社会已经十分富裕、繁华的虚幻想像。
最近,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特别发表文章《贫困国情与改革再出发》,认为至少有三种原因导致这么多人会对这一基本国情感到吃惊。第一个原因是在社会层面,「现在的中国是典型的商业社会,优胜劣汰,嫌贫爱富」,社会的关注点主要在富人。第二个原因是在知识层面,「学者多为资本经济学家或资本社会科学家,为财富说话」。第三个原因在政治层面,「进入新世纪以来,民族主义开始转变为基于对国家崛起的自豪感之上,这种情绪在年轻一代中更为强烈」,「尽管这种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是自发的,但走过头了就造成一个不好的后果,只能说国家『好』的一面,而不能说『坏』的一面,只能显富,不能说穷」。
事实上,郑永年的解释具有一定的洞见与说服力。过去一些年,随着大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特别是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并不断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大陆社会在洋溢着自信、喜悦的同时,一些人亦随之滋生了盲目自大的民粹主义情绪,并日益由自信滑向自负,在舆论宣传上片面夸大今天中国的成绩,无视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开发中国家的客观现实。尤其是近年来,从「厉害了,我的国」到「中国全面超越美国」,再到「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等,不断为这股自我膨胀的情绪「健身」。一些学者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更是刻意投其所好、吹嘘国家发展成就,忽视甚至不谈崛起的薄弱底层。时而久之,诸如「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的基本国情,始终摆在眼前,就总是只能淹没在民粹民族主义的论调之下。
从国际影响来看,诸如「厉害了,我的国」之类的民粹民族主义论调,容易造成国际社会对中国大陆国情和社会发展方向产生错误认知。对于周边国家和地区来说,中国国体的巨大,本就容易让人心存防备,倘若再给外界国内盛行民粹民族主义的印象,无疑加剧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忧虑。而在近些年西方社会普遍对中国崛起怀有疑虑,尤其是中美结构性矛盾愈发凸显的情势下,大陆国内的民粹民族主义只会进一步刺激西方社会的敏感神经,导入恶性循环,反为整体发展增添不必要的麻烦,不仅误民也误国。
古往今来,不论中西,已经有无数正反面教训,都一再证明「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能否认清国情,实事求是,相当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成败。中共建政初期犯下大跃进的错误,一个关键原因是急于求成和盲目自信,高估彼时国家发展能力,不切实际地提出超英赶美。后来改革开放后,由于认清社会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最大开发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摒弃过去各种背离国情的错误指导,转身致力发展经济,才取得今日政经影响力已令人不容忽视的成绩。
不避讳「大实话」的高层
所幸的是,从李克强的「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来看,中共高层其实对于基本国情尚有清楚认知,能够看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光环下的薄弱底层,并未被占据社会舆论声量的民粹民族主义牵着鼻子走。一如郑永年文章所言,中共的领导阶层对自身的国情是高度清醒的,历届领导人都坚持两个基本判断,即在内部,中国大陆会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外部,会长期属于「发展中国家」。
回顾2017年中共十九大召开时,民粹民族主义论调已经盛行,但十九大报告仍一如既往地强调「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认为这是「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在对大陆社会主要矛盾的认知上,十九大报告虽然将过去三十多年沿用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调整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为了顺应国情的变化,因为今天的中国大陆相较于三十多年前,面临的问题不单单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还包括贫富分化等各区域各方面发展不均衡的新问题。
面对这样的基本国情,近年来中共高层将扶贫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推进精准扶贫,提出要在2020年全部消灭绝对贫困的脱贫目标。尽管一些地方的扶贫工作还有发钱脱贫、数字脱贫等形式应付的问题,但总体而言,扶贫成绩当称显著,过去几年,每年减贫上千万人以上。更重要的是,中共将扶贫工作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本就说明,高层明白贫困国情对发展的严重制约。
同样是出于对国情的认知,《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网曾推出「三评浮夸自大文风」的系列评论,严厉批判「跪求体」、「哭晕体」、「吓尿体」等浮夸自大文风,认为浮夸自大文风是「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傲娇自大心态」,是「逞口舌之快的精神胜利」,「只会制造浮夸风气,混淆是非黑白、颠覆公众认知、极化国民心态,毫无裨益可言」,「于国于民都可说是『瘟疫』,不可不慎,不可不防」。
现如今,在社会盛行民粹民族主义,许多人对国情有一种虚幻想像的情况下,李克强在全国「两会」的正式场所,强调疫情后民生工作时道出「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的基本事实,将众人的视线从想像拉回现实,不失为对「厉害了,我的国」的警醒,有助于中国大陆在崛起过程中,让世人对其基本国情保持清楚认知,避免误判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