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中华民国巢里的台独杜鹃

文/张钧凯

上台前说中华民国是「流亡政府」,上台后又摇身变为中华民国坚定捍卫者

英文的「发夹弯」,集「一个中华民国各自表述」怪异现象的大成。两蒋那幅「秋海棠叶」的中华民国地图,其实就是蔡英文当年口中的「流亡政府」,也是拥有56万订阅的YouTuber「视网膜」(眼球中央电视台)费尽心思去调侃的那个中华民国,跟蔡英文以总统身份说的中华民国,完全是两回事。

「中华民国」所指涉的内容物发生了物理变化,从全中国限缩到台澎金马。到了蔡英文时期,又进一步发生化学变化,「中华民国」或「中华民国台湾」在本质上具有了台独意义

所以,若说中华民国巢里杜鹃鸟(牠不筑巢、不育雏,而对其他鸟类寄生托卵),对岸的中共肯定是最早、也最大的一只,是它在1949年将中华民国挤出了巢,产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卵。而在中华民国政府播迁到台湾后,为中华民国注入台独基因、在中华民国巢里产卵的第一只杜鹃,则是公开表态支持蔡英文连任的李登辉

宁静革命 建新中原

1988年蒋经国逝世,初掌政权的李登辉除了面临国民党内腥风血雨的权斗,同时也谋划着转变中华民国体质的巨大工程。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推动一场「宁静革命」。

这场「宁静革命」主要有三大支柱,第一支柱就是重新定义「中华民国」。以专研台湾战后政治史的日本学者若林正丈的话来说,是所谓「中华民国台湾化」。中华民国从「秋海棠叶」的中国地图,转变为民进党党旗上的台湾意象,李登辉充分扮演了理论建构穿针引线角色

他在继任之初,挂在嘴边的是「一个中国」与「中国统一」,1991年也主导国统会通过了《国家统一纲领》,同年民进党全代会则通过了台独党纲。然而,看似对立的统独路线,却在李登辉的任期内逐渐往独的方向合而为一。

现在回看,李登辉转换中华民国内涵方式是相当有步骤的(见表1)。首先,他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将两岸解释为「两个政治实体」,要求大陆承认台湾的「对等政治实体」地位。紧接着,台湾这个「政治实体」该如何理解?李登辉在1993年正式提出了「中华民国在台湾」的说法,进一步将中华民国的统辖范围明确为台澎金马。

这个论述的最高峰发生在1995年李登辉的美国康乃尔之行,一再提及「中华民国在台湾」。隔年台湾的首次总统直选,李登辉以「经营大台湾、建立新中原」作为竞选口号,巧妙地把台湾主体意识架构在中华民国的基础之上,更为具体且生动地体现出「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内在逻辑。

李登辉「中华民国在台湾」这件外衣下的台独身影,终于在他卸任前的1999年展露出来,该年他在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正式提出两岸是「特殊国与国关系」。卸任后的2000年,李登辉与日本学者中嶋岭雄合著《亚洲的智略》,书中更是清楚揭露了他先以「中华民国在台湾」暗示统治权不及于中国大陆,再透过「一国中国、两个国家」的思维取代,以利于「台湾地位的保障」。

李登辉的中华民国体质转化工程,为接任的陈水扁把路铺得更平更顺。陈水扁上台后两年,就先提出了「一边一国论」,将两岸明确定位为两个国家,至于是哪两个国家?陈水扁在2005年给出了答案:有别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是台湾」是他在不更动国号、国旗等前提下,带着「中华民国」实际走上了一条台独之路。

尽管经历了强调《中华民国宪法》的八年马英九时代,但他仍维持阿扁时期在「中华民国」后方以括号加注「台湾」的做法,不但难以让中华民国复原本色,反而进一步催化了李登辉为中华民国注入的台独基因。马英九《八年执政回忆录》的封面设计,就满满的都是「中华民国台湾」的元素,而蔡英文则让「中华民国台湾」正式开花结果。

蚕食渐进 扭转史观

李登辉「宁静革命」的第二大支柱在于历史教育。如果说「中华民国在台湾」多少还有「中国」的影子,「台独」的灵魂则在历史教科书之中幽微地游荡着。李登辉个人的认同与意识形态,在他与日本人的言谈间表露无遗。例如他曾跟司马辽太郎大谈「生为台湾人的悲哀」,以《出埃及记》的摩西(Moses)自况,要建立台湾人自己的国家;又如他对中嶋岭雄说过「最讨厌『中华思想』这个名词」。这些想法,都能在其主政期间的历史教科书找到蛛丝马迹。

中华民国历史教育的一大转折,当属李登辉推动的《认识台湾》教科书,当时在台湾政坛、学界与教育界引起很大争议。以「历史篇」为例,课本首次以「日本殖民统治」取代「日据」,以「接收台湾」取代「台湾光复」,强调台湾人「生命共同体」意识;再以「社会篇」为例,书中将台澎金马定位为「实质上的命运共同体」,并以「台湾魂」来概括台湾社会的生活方式与精神态度。

这些内容无不与李登辉主张的两岸定位与悲情意识相配合。如为李登辉主持《认识台湾》教科书编纂的杜正胜所言:「台湾的中国人既已承认中共政权,不再自命为中国的正统或中国文化的主流。而政治上,不论『台湾国』或『在台湾的中华民国』,都是独立的政治实体。」就能看出这部教材究竟想把台湾青年塑造成什么样貌。

尔后台湾无论蓝绿执政,虽然按着各自政党立场调整历史科课纲与课本,但基本上还是走在《认识台湾》的「同心圆史观」轨道上(见表2)。陈水扁时期推动《九五暂纲》将「台湾地位未定论」写入教材,同时要求书商修改具有中国意识的「不当用词」。马英九时代则拟在用词上有所调整,却遭遇了「反课纲」运动的大规模反弹。再到蔡英文时期,随着十二年国教上路、推出新课纲,「台湾地位未定论」在课本里「复活」,且将中国史改纳东亚史范围,有学者就批评,新课纲是「教育台独」完成式。在历史教育的战线上,台湾人新的国族意识透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断发展定型。

民主先生 割裂两岸

在中华民国体质转变的过程中,还有一大支柱不能被忽略:「民主化」。民主化和历史教育一样,都属于「上层建筑」的工程,由于制度差异,让台湾对于中国大陆的民心离得越来越远。被誉为「民主先生」的李登辉,当然「功不可没」。

李登辉曾说:「台湾的民主化非以『台湾认同』及『台湾本土化』为主轴不可。」他也以此对其所主掌的国民党政权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全面改造。在任期间,他强调「主权在民」与「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以「宪政改革」实现「事实台独」。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次修宪在1998年,将台湾省政府虚级化。如同李登辉后来回顾所言,「我们已经修正了宪法、台湾省已不存在了」,「现在,台湾是具有新宪法的第二共和」。其中的政治意义就是:「这个『旧国家』也已经产生本质的变化,现在的中华民国不再是以往的『民国』,而是拥有崭新内涵的『新的共和』(New Republic)」。

要达到中华民国「新共和」的目标,李登辉相当清楚他的内外处境,只能依附在国民党身上才可能「水到渠成」。李登辉说:「如果没有充分运用拥有240万党员与庞大政治资源的国民党力量,台湾的『民主化』工程根本不可能推动。」国民党与中华民国如何「称职」地扮演「宿主」的角色,从李登辉的思路中就看得相当清楚了。

对当代生活在台湾的人来说,「本土化」与「民主化」已是如同呼吸般的自然存在,没有人会去质疑夹藏在建构过程的动机或企图。就如若林正丈的解读,提供了一个第三方的客观视角:「由于民主化借着民主政治将住民高度地涵摄其中,以致结果上具有将住民塑造成国民(nation)的意义。」若再搭配台湾长期民调来看,主张「维持现状」(中华民国)的比例一直是最多数,而与「中国人」相排斥的「台湾人」认同则不断攀升,主张独立的比例也高于统一。从中就能看出台湾认同样态的轮廓:台独逐渐成为社会主流认知,中华民国则不断虚化,成为一件想脱却脱不掉,或是只有在典礼时才穿上的礼服。

蔡英文所谓的「中华民国台湾」,看起来像是横空出世,却符合大多数台湾人的认同,得以用「维持现状」的名义遮遮掩掩,无疑是李登辉为中华民国注入台独基因后茁壮的嫡长子。她自称「台湾总统」,挥舞着「中华民国国旗」,又自诩「民主灯塔」守护者。至于原来的那个「中华民国」呢?它还在,就这样存在于宪法上,存在于年号里。